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07 上课笔记 阴阳应像大论
    

黄帝内经教程:阴阳应像大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继续讲《阴阳应相大论》的第三段。也就是32页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那一段文章。第一个小的自然段,我们已经讲过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继续讲《阴阳应相大论》的第三段。也就是32页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那一段文章。第一个小的自然段,我们已经讲过了。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它是讲了几个阴阳的道理。

  • 阳主热,阴主寒。所以阴盛则寒。再有呢。阴阳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它有阴胜阳病,阳胜阴病。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 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转化的。老话叫做“物极必反”,所以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下面就比较具体地联系到医学的问题。因为刚才说的那一个小的自然段,那三句话,说是医学的问题可以,说是一般自然现象来解释也可以。下面这个就是医学上的具体问题。比如

寒伤形、热伤气”,这都是医学的具体内容了。寒为阴邪,能够伤人之形体。这个形是指津液一类,寒能够伤津液一类。所以“寒伤形"。为什么说是津液一类呢?和“热伤气”相对应的嘛!下句话是“热伤气”。寒微阴邪,热为阳邪,寒伤人津液,热就伤人阳气。热邪伤人阳气。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形也是阴,寒也是阴,所以寒伤其阴,伤其形;热为阳,气也是阳,所以热就伤其气。同气相求。

气伤痛,形伤肿”,气受伤,不通畅了,阻滞了,或者是虚了,都可以痛,不通则痛,不足它也痛,虚痛,空痛;形伤肿,津液受伤了,不能正常的代谢,水液不能正常化了,寒邪所伤,水液不化,就可以出现肿。这个肿是指的浮肿。所谓水液停留而肿。这里头我们就看到了,寒邪是阴邪,伤人体之阴,热邪为阳邪,伤人体之阳,气是阳,同气相求。为什么把这句话又重复一遍呢?因为有些同学在学习到六yin什么呢?就说致病特点之后,就往往导出了一个不准确的结论。就说阳邪就伤人体之阴,阴邪就伤人体之阳,导致这样一个不准确的结论。老师没讲过,但是老师在讲课当中,学生在看书当中,慢慢的同学们就可以产生这样一个所谓的认识,推论出来的结论。那就是阳邪就得伤人体之阴,阴邪就得伤人体之阳,这个推论是不对的。邪气伤正气是对的。寒邪上人体之阳,伤不伤?伤。寒邪伤阳很明显的,阴邪伤人阳气。但是你可要记住,寒为阴邪,也伤人体之阴。所以它有“寒伤形”之说。热为阳邪,它也能伤人体之阳。所以它有“热伤气”之说。特别是暑热伤气,这是大家最常听到的话,清暑益气汤。要想清清暑,必须得有益气。为什么?暑为阳热之邪,不但伤人之阴,它也伤人之气。所以作为医学理论,原本的力量,正确的理论是这样的。我所以在这又强调一些这句话。还有一个意图,在于有一些同学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说是燥伤津液,所以燥为阳邪。那不对。伤津液的就得是阳,寒还伤人津液了,寒也是阴邪啊。在这我就是引申到将来会出现,《内经》里面这个矛盾没有,好像在有一些书籍里头,它就把燥邪说成是阳邪了。呵,好多同学愿意接受这个意见,为什么呢?他在脑子里推出一个东西出来了,那就是伤人阴的就是阳邪,燥邪最明显的伤人阴,所以燥为阳邪。好,在相当一定的范围内还有流传,其实那是不对的。起码说,伤阴的是阳邪,伤阳的是阴邪,这个就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从《内经》里看得很清楚。在《伤寒论》里也说了这样的问题,他说是“风伤卫,寒伤营”。大家读《伤寒论》的时候,老师们经常顺口溜似地教给过我们的,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怎么就风伤卫呢?风是阳邪,寒暑阴邪,卫是阳,相对而言,营是阴,风伤卫,不是阳伤阳吗?寒伤营,不是阴伤阴吗?哪有说伤阴的就是阳邪?伤阳的就是阴邪?无论从《内经》还是从《伤寒论》都没有啊,所以我在这要把“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结合这样几句话,又把邪气伤人的情况说了一遍,同时,对了,我刚讲不但是阳邪伤阴,阳邪它也伤阳,还有同气相求一说嘛!将来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的时候,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是阳邪,伤人于上,上是阳啊,湿为阴邪,伤人之下,下是阴啊,这都是《内经》里的记载,很清楚的地方。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对于这个病人的症状,先有痛的症状,后又肿的症状,那么这是先伤了气,后伤了形。这倒不见得是说的是先受的热,后受的寒,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说先痛而后肿,这是气伤形,这个不是因为气伤了形,而是先伤气,后伤形。气伤形也的意思,是气先受伤,形后受伤。不是因为气来伤的形。读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也就是先痛,是先伤的气。后肿是后伤的形。同样的,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出现肿,后出现疼痛,这是形先受伤,气后受伤。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这是讲的五气。按五行来算就是五气。五气致病特点,这个五气,外邪致病,五气。体内也可以化生,内生五气。由于脾虚导致湿。由于肾阳虚导致内寒,这它也叫寒。六yin之邪,所谓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因为加上暑就是六气了,风暑湿燥寒,等等,这五气就是外邪。所以外邪五气,内生五气,都有这个致病特点。什么特点呢?风邪胜的就产生动的症状。这个动,动摇,肢体的抽搐,这是动。自我感觉的动,头晕目眩,那也是在动。这些动摇不定的这些个症状,那就是由于风引起的特点。或者风引起的特殊的症状。和典型的症状,或者说症状的特点。那就是“动”。肢体的振摇,肢体的抽搐,头晕目眩。外观的症状和病人自我感觉的动,那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热邪致病的特点,“热胜则肿”,这个肿是红肿热痛之肿,所以热邪侵入了血脉,导致血脉运行逆乱而产生肿,这一篇还有这样的话,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就是血之气嘛,“营气不从,逆于肉理,生为痈肿”最多见的原因是热。热邪迫血脉运行急速,急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逆乱。不从,就是不顺了嘛。不顺了就逆于肉理,不能正常的运行了。聚在那里头,聚而为热,就可以出现红肿热痛。所以这是由热造成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联系一下临床问题,临床治疗痈肿、痈疮,清热解毒大家都熟悉,一见到红肿热痛了,清热解毒吧,对不对?对。因为“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这个郁,营血郁在里头,郁而化热,所以清热是对的。同时,感受热邪的同时,可能伴有毒气在里面,或者叫做毒热,导致营血运行逆乱,因此解毒也是对的。但是你要从这条理论上来看,清热解毒散不完善的,为什么?营气不从嘛。营是血之气,不能正常运行,应该你在清热解毒是对的,但是不全,不全在哪呢?你没有活血,对不对啊?不能正常运行了,瘀滞了它才郁而化热的嘛。应该加上活血才对。加血还不算,还得加理气才行。营者血之气,既要活血,又要理气。当然活血本身也可以凉血,因为亲热解毒也包括清热在里头。因此要治疗这痈肿,从这句话上我们分析起来,中医要开个中药方子,治疗这红肿热痛的疮,来了,那么清热解毒不能排除,还有活血凉血,还有行气。如果不把这几个思路考虑全了,那治疗是不准确的,不确切的治疗。可以有效,但是效果不是太理想。也就是说你单纯用清热解毒,治疗这红肿的时候,可能肿消了,但是往往出现最后留一个结,这疮消了没有?消了。但最后还留个疙瘩,小疙瘩在这化不了了。这是为什么?就是你一律用清热解毒,用凉药,把热邪给去掉了,但是气血没通畅开。所以留一个结块。这个结块也可能就永远就下不去了。也可能是再过个一定的时间,身体抵抗力差了,又受点毒热的影响,接着从这再长疮。就出现这类问题啊。因为你原来都是用清热解毒,用那些苦寒的药定下来了,把它给凝住了。热是去了,毒也去了,但是凝了。如果在当初治疗当中,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加了活血药。加了行气药,那么这个结块就留不下,所以用中药治疗什么病呢,都应该考虑用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我不排除有些同志,把蒲公英板蓝根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当青霉素来看,西医用青霉素所治疗的,那个蜂窝织炎,我就大量地用蒲公英、地丁去,这个思路不对,起码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它不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完整的思路。“热胜则肿”。

燥邪致病的特点呢,是干燥,“燥胜则干”,伤津液,伤了津液就干嘛,这没什么可说的,燥胜则干。之所以有些同志认为燥是阳邪,是因为看到了燥胜则干,干之后就伤了津液,伤了津液之后,津液不足了就产生热象,燥邪致病容易产生热象,当然不是都产生热象。这一产生热象,好了,这邪气引起人体发病,结果产生热象了,那当然就是阳邪。不是这么个意思,因为在产生热象的时候,前面还有一段是干,是伤了津液。津液伤了之后,阴不足了才转化成出现热的现象,这是转化为热,不是燥本身就是热。就如同伤寒寒邪侵入人体,一定时间之后它可以转化为热一样,开头是麻黄汤证,过几天它一转化,变成热了,就变成白虎汤证了,转化为的热,不是原来的热,原来该死寒邪还是寒邪。同样的,燥邪伤了阴,伤阴之后出现的热,那是后来出现的热,转化过来的,是病理的反应是热。不再是燥邪本身。当然,燥邪伤阴很快,所以出现热象也很快,不像寒邪侵入人体得几天之后,转化为热。起码是若干个小时之后转化为热。它相对来说慢一些,所以人们看到这转化,看得明显。而燥邪伤阴之后转化为热,转化得很快,所以甚至于有人认为,那就把这转化份给忽略了,而认为燥本身就是热了。燥本身致病特点就是干,就是伤津液。不是热。没有说“燥胜则热”,而是“燥胜则干”。最大的特点就是伤津液嘛。

“寒胜则浮”,这个浮,又是浮肿的浮,由于寒邪伤了人的阳气,使得气化不能够正常运行,由于气化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就使水液停留,阳气不能化水了嘛,或者水液不能受阳气作用蒸化为津液嘛,阳气不能蒸化,寒邪导致阳气受伤了,阳气受伤不能蒸化水津,于是乎,水液停留而出现浮肿。所以“寒胜”可以出现浮肿。

“湿胜则濡泄”,湿邪致病的特点呢,很重要的,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常常引起人的腹泻,而这个腹泻是濡泻,濡泻不是那个水泻,不是那个火泻,不是暴注下迫,大下的那种泻,而是粘浊的,大便不爽的那种泄泻,所以叫做泄泻,是湿泻。湿邪导致的。湿邪伤及了脾胃,伤及了肠胃,导致的腹泻时粘浊不爽的。当然,湿邪导致的病也好,风邪导致的疾病也好,不止是这几点。这几点只是抓出来它这五种邪气致病的最典型的特点而已。不是全部的。所以“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这是五种邪气致病的典型特点,或者典型的征象。再往下看,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这个天是指的自然界了,自然界有四时,春夏秋冬,有五行。有四时五行阴阳的变化,阴阳五行的变化,那么才有生长收藏,你如果按五说,就还有生长化收藏,按四时说,那叫生长收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然后,“以生寒暑燥湿风”,寒暑燥湿风,这五气,它按五行算来的。四时,有四时五行的阴阳变化,那么自然界才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也才有寒暑燥湿风的五气,风是春之气,暑是夏之气,燥是秋之气,寒是冬之气。湿,你看,他按五气了,要按四时的话,就得除了长夏,在《内经》里头,虽然是阴阳五行,合并使用,但是《内经》里,在联合,把这个阴阳五行相应合的时候,也还常常出现应合不是太吻合的时候,有的时候就按五行来算,有时候就按阴阳来算,阴阳五行合在一起,有时说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出现点好像不是太吻合。这儿也出现这个问题。你既然说四时有寒暑燥湿风,可是又说这五行,寒暑燥湿风就很好。风是木之气,湿是土之气,燥湿五行的金之气,暑湿火热,火之气,寒是水之气。按五行都对上了。生长收藏,按四时对,寒暑燥湿风,按五行对,其实不要这么分裂开来,四时生长收藏,五气寒暑燥湿风,将来咱们还有六气,还得加上火呢!所以,总之,它是讲的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的变化,会产生四季的改变,生长收藏的表现,还产生了寒暑燥湿风这个五气,下面又联系到人了,把这阴阳五行的理论又联系到人身上。人有五脏,天有五行。天地阴阳五行,人身上就有五脏。

人有五脏化五气”,五脏化生五气,这个五气就是五脏之气,心肝脾肺肾的五脏之气,人有五脏才产生五脏之气,下面你,

以生喜怒悲忧恐”,有五脏之气才产生喜怒悲忧恐。情绪的改变,按我们中医来说,笼统的都是属于神志的问题。神志的改变,喜怒悲忧恐。心情,情绪。也就是说,五脏之气,才产生了喜怒悲忧恐,因此喜怒悲忧恐这些情绪上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五脏之气产生的。当然,这个喜怒悲忧恐的“悲”字,教材注释4提到了,《新校正》认为,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这“悲”字应当是思。因为它是按五脏说的嘛,喜是心之志,怒是肝之志,思是脾之志,忧伤肺之志,恐是肾之志。五脏化生五气,五脏之气才产生喜怒悲忧恐,那么当然如果悲忧,如果都属于肺的话,就没有脾所主了。所以《新校正》说,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如果悲作思的话,那跟五行、五脏、五志,就密切的联系起来了。所以《新校正》的校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里头明确提出来的是五脏化五气,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中医。中医理论的特点。起码对关于人的情绪,意志思维,《内经》伤认为是五脏产生的。它并没有说这是大脑产生的。虽然我们不反对是大脑可以产生,但是从中医传统理论来说,它是五脏产生的。因此要治疗,假设说治疗疾病,情志方面的疾病,怎么治疗?中医怎么治疗?中医是按五脏辨证来选方用药,来取穴针刺的。而不是按脑来辨证,对吧?这是理论体系这么下来的。下面,又继续谈到病的问题。情志致病的问题。说

故喜怒伤气”,情志致病是伤人之气,这个喜怒,代指七情,起码是代指上文的喜怒悲忧恐。不是单指喜怒二气。也是代指的情绪的改变。伤人之气,伤人什么气呢?五脏之气嘛,伤人五脏之气。或说伤人气机,七情致病,情绪致病,首先伤的,受伤的是五脏。首先伤的人体的气机,这是致病特点。四个字,“喜怒伤气”。那就谈出来情绪致病,或者叫情志致病,致病的特点。特点是什么?伤人五脏,或者伤人气机。

寒暑伤形”,寒暑是泛指外yin,我们常说六yin之邪,六yin之邪伤人,首先伤的是人的形体,先从皮毛,然后络脉,经脉,脏腑。然后才谈到脏腑。所以说“寒暑伤形”。六yin,外yin之邪致病的特点,首先伤人之形体,那就和七情致病特点截然不同,七情致病特点伤人就是脏腑之气。所以“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一共八个字,可是高度概括了七情致病和外yin致病,致病的特点。

下面又把情绪致病又分析了一下。把七情致病和六yin致病特点说完了之后,又说情绪致病当中,喜怒两个致病特点还有不同。说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是说伤的肝,伤的血,怒为肝之志,暴怒伤肝,肝为阴脏,在于腹中,肝为阴脏。或者阴中之少阳。但是它还是阴脏。说暴怒伤肝,肝藏血。暴怒伤了肝血,大怒之后可以吐血。可以崩漏出血,暴怒伤阴。暴怒嘛,就不是一般的怒嘛。超过了限度了,对吧?这个大家熟悉的。七情人之常情,超过限度才能成为致病因素。所以这说的是暴怒。“暴喜伤阳”,喜太过了,暴喜,这个伤阳是伤人之心。伤人之神。心藏神,暴喜伤了心神,使心神涣散。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这又从喜怒所伤也有不同的致病特点。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厥在这是作“逆”讲,逆乱之气,逆就是向上叫逆嘛,气上逆。充满着经脉,可以使得脉搏充满。血脉www.med126.com充满,不单是脉搏,血脉充满。而且可以去形,去就是离开,离开形体,什么离开形体?是指的使人的神气离开形体。这句话,如果联系前文,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话,由于暴怒暴喜导致的是人的受伤。那么可以使得厥气上逆。或者使人的气机上逆。使得血脉充满而神气离开形骸。神离形骸。因此可以出现昏厥。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都可以出现昏厥,神志昏乱。昏厥是死掉了,摔倒了,昏仆了。也可以使人神志昏乱,就不知所以了。去离形体,神气去离形体。这个好像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七情致病的很多,除了精神病外也几乎是去离形体了。气死的,气晕过去的,这都有啊,这就是昏厥了。大怒之下,脑溢血了。‘啪’,厥了。所以那都是去形了吧,去离形骸了。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上面讲的“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又说暴怒,暴喜都能使人致病,所以这里说喜怒不节。进一步,深一步谈,所以七情不能注意调节的话,这个喜怒还是概指七情。七情不能够节制的话,可以得病。寒暑六yin之邪不能注意回避的话,而过度冒犯,触犯寒暑,触犯六yin之邪,都可以使人得病,所以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生命就不巩固了。生命之气就受到危害了。生,是作生命,是作生气,生命之气。生命之气就不坚固了。人体的生命就不坚固了,就不巩固了。所以身体就要衰败,就要有病。所以说七情要调节,对外界六气要注意适当地回避。这样的话,人体才能够健康。否则的话,生命就要受到危害了。下面又进一步,又讲阴阳的道理,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什么事过度了都不对,过度了就要反了。重阴,阴气太重叠了,太过胜了,那么它也可以转化为阳。重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这和前面“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一个道理,物极必反的道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你看,下边就举例了:怎么“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呢?他说

故曰:冬伤于寒”,冬属于阴,寒暑与阴,这叫重阴,必阳,那么到

春必温病”,温病就是阳病,阳热之病。温热之病是属于阳的,重阴必阳。

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春天感受了风邪,没有注意好养生而伤了风邪,春天是阳,风邪是阳,重阳,重阳之后,到夏天产生什么病呢?完榖不化的泄泻。完榖不化的泄泻是阴病。就是脾阳虚的病,虚寒的病。虽然是阳邪,但是到夏天,重阳了就出现了虚寒的病。我先初步讲一下,然后咱们再进一步把这一段再讲。

夏伤于暑,秋必咳疟”,夏为阳,暑为阳,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痎疟、疟疾属于阴病。教材注释说,痎疟是泛指疟疾而言,是泛指各种疟疾。但是就有的医学家,比如吴昆,《素问吴注》吴昆,明代的医学家注释《素问》,他说这个痎疟就是阴疟。他大概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注出来的。他说痎疟就是阴疟,而且说是夜间发的疟。有的注家就这么注,那因为什么呢?因为“夏伤于暑,秋必咳疟”,重阳必阴,痎疟它应该是阴之病。所以他说痎疟就是阴疟。阴疟疾是夜间发的疟。有的注家就这么注。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秋是阴,湿是阴邪,秋伤于湿。那你要按我们现在一般的道理,秋天不是燥吗?它怎么伤于湿呢?初秋之气还是可以伤湿,秋伤于湿,也是阴伤阴的问题。重阴问题。而生咳嗽,咳嗽是阳证,是肺之病,肺为阳。在胸中。所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按原文下来,应该在这样解释。但是引申或者深入分析,对于这段,同样可以才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那是这么回事呢?冬天养生不当,就冬不能藏精了。冬主藏嘛。养生不当,受寒邪就不能正常藏精,也就冬天精气没养好。到春天的时候,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的阳气也要跟着升发。由于阴精不足了,由于冬天没养好生,冬主藏,没藏好,阴精不足,所以到春天温热之气上升的时候,就产生温病。同样道理,春天伤于风邪,春天养生不当,受风邪,因为春季多风,冬季多寒,所以冬伤于寒,春伤于风嘛,天有四时有五行,四时生寒暑燥湿风,是和四季相对应的,春天风邪盛,所以春天伤于风,春伤于风的话,阳气应当升发,春天阳气应该升发,而不能正常的升发,到夏季的时候,阳气当旺而不能旺,阳气当旺不能旺就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所以产生阳虚的洞泻。那就是说上一季节养生不当,导致了下一季节的生病,就是生长收藏这个全过程,是互相联系着的。春天养生没有养好,夏天阳气当长而不长,所以出现洞泻。

同样的,夏天伤于暑邪,阳热之气没有正常的生长好,所以到秋天,秋凉之气外束,伤于暑邪,暑邪内郁,秋凉外束。夏伤于暑,暑热之气内停,或者叫暑热内郁,到秋天,秋天凉了,秋天应该是秋凉嘛,秋凉秋燥,秋凉外束,于是乎就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疾之病。这样解释或者这样理解。同样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就同样的道理来理解。这一段也行,也符合临床实际。

还有,就这段话,还阐释它就是温病学派的,叫做伏邪说的重要的理论根据。温病学派,后来产生的温病学派,那不是有一种力量是伏邪吗?有新感,有伏邪。新感就是感受邪气就发病,发为温病。伏邪是邪气藏伏在体内了,藏伏一段时间之后,潜藏一段,潜伏期,然后才发病。这个伏邪说的重要的理论根据,它也是这样。因为温病主要搜根据这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所以又是温病学说,温病当中的伏邪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就是从这来的。

但是我们现在细想,伏邪说当然是温病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一个学说。而且指导临床有相当的意义,因为有的温病一发病就见到里边的病,血分的病,阴分的病,并不是卫分的病,有的温病,比如春温就有这种特点,春温一发病,或者暑温一发病,发病直接到阴了。那你不是说一般的说是寒暑伤形吗?首先从形体外面进来的吗?怎么一下就到阴分了呢?所以用伏邪说,可以解释春温当中的,突然一发病就到阴。伏暑病当中的一发病就到了阴,阴分。可以解释这些问题。所以伏邪说有它的意义。有它的指导临床的意义。

但是话说回来,要如果从这一段《内经》原文来看,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似乎不是讲的伏邪。它就是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还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那没有人说是伏邪泄泻嘛!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也没有一个解释说伏邪咳嗽嘛!所以如果就按这篇原文,经文这么读下来,我个人的理解那倒没有讲,好像谈不到是个伏邪问题,但是我曾经讲过的,对于《黄帝内经》的句子,段子,文字的理解,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的两个依据,判断错与对,一个就是符合《内经》的理论体系,第二是符合临床实际,符合这两条哪一条都应该算理解的是对的。当然,也不只我个人是觉得“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句话不是伏邪的问题,教材后来在【理论阐释】当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说有点医学家,前代的医学家,也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我们一会再说这个问题。现在对于这段经文串讲,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校注】的问题,似乎不用校了。因为我讲当中,就把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涉及到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把注释看一看,能够看得懂。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的内容,也就是说,这段的经文,我们要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

1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与“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对于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

  1. 药食气味的过用。是不是呀?药食气味,某一个气味过了,不管饮食也好,还是药物也好,气味使的太过了,那么就可以产生相反的问题,或者说,使的药味太过了,热性药太过了,就可以伤人阴了。是不是?所以阳胜则阴病。同样的,阴寒,寒凉药使得太过了,那是阴胜则阳病,也可以伤害人,耗伤人体的阳气。所以药食气味太过,这是一个方面的理解。

  2. 从病机的角度,就是说,阴阳偏www.med126.com盛就有偏衰,有偏盛就有偏衰,反过来,有偏衰也有偏盛,所以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由于相互消长。从病机角度,阴阳也可以转化,所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大热,高烧高烧,啪一下,掉下来了。体温低了,衰竭了。这也可以转化。所以从病机角度,可以有阴阳转化的问题。

  3. 单纯的从哲学角度,那就是讲的哲学理论问题。物极必反问题,讲的阴阳对立消长问题。那是哲学的思想方法问题。这方面太过了,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嘛,阴阳消长是哲学上的概念。阴阳既相互对立,阴阳又相互消长。

我们在这里又特别提到了,在【理论阐释】这个问题下面,又特别提到”阴阳寒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向对立面转化。”这是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古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话,古时候就是说的重、极,“重”和“极”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有一定条件的意思。没条件怎么转化?重阴必阳,这人冷得,体温低得不得了,已经昏厥了,然后他就的慢慢转阳他再回来。那不一定,他没有回来的这个条件,或者他正气不能恢复,治疗不得法,护理不当,死亡的也是有的。他不会说,重阴了,他慢慢还得阳回来。那没有条件,不能转化。有条件的,诶,看着寒冷的,气也很衰了,慢慢慢慢,他可以有恢复。那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所以我们现在又结合现代的认识,特别提了一下,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对立面转化的问题。

2. 五气的偏胜致病问题

所谓的“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里提出来的,就是提出这么一点。一个是这里说的五气是自然界致病的五气,或者说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或者说六气,六yin之气,外yin之气。另外,它也包含着内生之气,就是所谓内生五气,所谓由于脾虚而化湿,由于阳虚而生寒,由于阳热体质而化热、化火,内火,内热,内湿,内风,肝风内动,那不是受的外风,肝风,由于肝阳上亢化风了,自己产生的内风,这个也属于五气的范畴之中。所以我们在【理论阐释】的第二点,就是讲了这么一个问题。五气的偏胜致病,这五气所指的问题。

这一段的【理论阐释】,我们就介绍到这,我想这一段,同样是应该记熟的。没有什么太难的东西,而且又是特别重要的东西。所以我想不难。同样应该把它记下来,甚至能够要把它背下来。

[完/48:16]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