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费维光--中医经方临床入门
    

各家经方:费维光--中医经方临床入门

费维光:1929--2011.
以下的内容均是摘自费维光先生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
1、自序
我从中年学医,本欲学到能辨别醋与油之不同的一点中医常识。 不料购得一本《新编中医入门》(1971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竟使我手不 能释卷。此后, 又在山东省图书馆里借阅了历代中医名家著作, 当我读 过陆渊雷先生(1894 - 1955) 的《伤寒论今释》后,耳目一新, 精神一震, 使人感到惊奇,我国竟有如此好书。该书是1930年初版,是陆先生在 上海三所中医院校的讲稿。书中用近代科学理论对祖国传统中医学进 行了注释。我为我国中医专家向世界医学作出的这一重大贡献而倍感 自豪。我外甥的曾祖父,住在山东阳谷县农村也曾购买到陆先生的两 本著作《伤寒论今释》和《金匮要略今释》, 可见陆先生对全国的影响之 大,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获知日本人除经方派外,一般中医也善用经 方。而我国古今经方派的学者,大多对原经方认识肤浅,用时均必大加 大减,其疗效则低于原经方。现在的中医权威人士,似乎有所觉察,为 了改变落后于国外同行的面貌,一心奋起赶超。但是,我认为要实现这 一目标,必须在中医学的学术指导思想上有所变革,要恢复经方应有的 地位,要在临床实践中大量使用经方。
中医素称东汉张仲景医书上的药方为经方。我这本小册子是在学 习陆渊雷先生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书内所选经方或少数之后世方, 皆经过我的临床试验,其辨证简单、效果显著、药价低廉,极适用于平民 百姓。
由于本人知识微浅,又加上未经过中医专业的科班训练,此书不可 能由国内出版社出版,但我很想把我的知识和经验传给青年学子,所以 我将我近十几年在海外杂志上发表过的中医学术论文及未刊出过的文 字汇成一册, 名为《中医经方临床入门》,(如精力充沛,当出续集)自费 出版, 并赠给老师、同道与同学。 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谨致谢意。

-------------------
1、学医小史
我的学习中医,全靠自学,既非家传,也无业师,更未上过医科院 校。但热爱医道,长期钻研, 也有所得,而个人的医学论点,往往不合传 统与习惯’又不善于交往,所以所写论文,都是石沉大海,连个说法也没 有。无奈, 我就试投海外,不期前后有二十一篇文章发表于日本医学杂 志和台湾专栏报纸上。有一家报纸让我写篇学医小史。写什么呢?在 从医上既无学历,也无医院经历’就如实地谈谈我学医过程与体会罢。
一、朦胧时期
以后知道在1972年3月2日开始,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以前虽 浏览过一些中医书,但这一次是悉心投入。购买了一些中医书, 如《医 学三字经》、《汤头歌白话解》、《中医入门》、《温病条辨》、《陈修园四十八 种》等。当时又借助山东省图书馆的藏书, 用了几年的时间,翻阅了古 今中医著作,这属于不了解时期,即朦胧时期。在此时期我加强了对脉 学的学习和训练。见了同事, 不管他有病无病,皆要与他切脉。
偶然在一位老中医家闲谈,我问他怎样才能看出别人开的中药方 不对, 他的回答是:要学五年《伤寒论》。那时我以为《伤寒论》一书,不 过是一、二百页的小书, 要学五年,不是有点太蒙人了吧!以后知道《伤 寒论》中, 有条文的真伪辨解, 词句是臆测还是用现代科学来注释,尤其 是下大功夫要学的是:书中共有一百一十三首药方,每一药方,一般少 则能治几种病,多则能治一百三十种病。
当我学《伤寒论》二年以后, 又在那位老中医家谈及此事,他问我陆 渊雷等几人的《伤寒论》注解之书都读过吗?我回答都读过了。于是我 们无限钦佩地谈到上海名家陆渊雷先生的天才与学问。
陆渊雷先生, 本是江苏川沙县人, 一生写过多种著作,惟有《伤寒论 今释》与《金匮要略今释》最为出名。这两个《今释》的特点是用现代医 学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中国古医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大量地引 用了我国和日本的医学家们用两书药方的治疗经验。陆氏在《伤寒论 今释‘叙例》中说,此书中药方的效验,古今无二,其辨证用药方面,必有 科学的道理。1930年此书出版,1940年修订后又出版了一次。1955 年陆氏去世, 国家最后出版了一次。陆氏的其他著作,可惜省图书馆没 有收藏,我未曾读过。现在年非耄耋者,不知此书。

-------------------
二、向经方派靠拢时期
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上的药方,历来称为经方。经方不同 于验方或后世方(时方)。验方用来有验的, 有不验的。经方之验, 只要 按证用方,可以说效验是永恒的。今天我认识到经方的优良特点有三 少二异一顺。
所谓三少者:一是治病用药的味数少(从一二味到八九味),二是购 买药物耗去的费用少,三是从服药到痊愈所需的日数少。举一简单例 子如下:
在1995年7月23日,有一建联中药店舜玉路分店的翟姓女士,当 我购药时, 她向我言及她的女孩,三岁,发烧已半月,已去过附近医院, 吃药, 打针, 皆不见效,问能否予以诊治,我允之。经诊后,断为温病。 与五味药的经方, 外加枣, 令服三剂,估计药价一剂六角左右,再次见 此人时,说是仅服一剂而愈。
所谓二异者:其一是治疗慢性病,大多不是缓解一时,而多是根治。 如治愈有三十年病史于姓朋友的胃溃疡和胆囊炎、及其女儿的阑尾炎、 马姓同学之父的胆囊炎、亲戚表弟媳盛姓的肾盂肾炎、同院于姓之子的 肾炎、洛口园林机械厂胡科长之女儿的心脏病,熟人魏姓之子的皮肤病 内攻性肾炎等皆愈后未见再发。其二是有些病医院必须开刀,而服用 经方就能治愈。如治愈吴姓同事之外甥的咽中水瘤,许多小儿的扁 体肥大等。
所谓一顺者:服药后肠胃通顺,也无其他副作用。
说来也是有幸,赖于省图书馆所藏的大量日文中医书(现在已经下 架),使我了解了日本中医使用经方治病的特长。由于知识的提高,业务的加深。自信: 一般病的处方效果, 能高于别人。所以当时在机关单 位和亲友同稍有小名。那时,我在省机械设计院工作,院书记曾与我 谈,是否愿意转成中医,出于我没有中医文凭的想法, 我未同意。
此时在脉学上已有了一定基础, 对成年人的血压高低、幼儿发热的 度数, 切脉的结果,与用表测量的数字相比,一般相差不多。
自1977年开始,我订了一份日文版的中医月刊《汉方临床》。 这时,我仍不能用经方来治疗所有的伤风感冒,即中医的伤寒和 温病。用经方只能治疗属于伤寒的患者。对属于温病的患者, 我必须 用《温病条辨》上的药方,通过加大药味来拼凑,碰巧了也能一剂而愈, 但不把握其必效。而且药味太多,与经方大不相类,这种情况,一直延 续到1988年。
南宋时代大医学家杨仁斋云:“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 用以治 伤寒未有不生,用以治温病未有不死"。如此危言耸听者, 并不只是一 位医学家而已,大有人在。如明代的大温病学家吴又可,则以为天下没 有真伤寒都是温病为定论, 否定了《伤寒论》的药方有用。迨至清代和 近代更是如此,如近代的大医学家陆渊雷先生仍有解释药方缺乏实验 的小疵。他和日本山田正珍氏对《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药方作解释 时, 认为病轻药重,可能条文有错误。我也谨遵成训一、二十年。后来 读了日本大村光明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再患这种温病时,得以实验 经方, 谁知经方一剂,竟治愈了我的温病。这是1988年的事,可喜的是 这种温病二年之后永不再犯了。
我的这一离经叛道的作法, 无形中反对了明、清两代的中医学家、 以及现代中医学家的温病理论。国内不发表我的文章,想来事出有因, 所以当时我只好请夏洪秋先生译成日文, 投向日本了。
三、类似经方派时期
自1989年以后,使我进入了一个类似经方派时期。伤风感冒,即 中医所谓伤寒和温病,我皆能用经方治愈。至于杂病,仍有百分之五, 须用时方治之。
中医历来分为时方派和经方派。时方派属于《内经》学派。经方派 又分为中国经方派和日本经方派(吉益东洞学派)。中国经方派, 仍尊 崇《内经》理论和立方原则,使用经方时, 必须进行加减,亦有不加减者,不过甚少。日本经方派, 不同意《内经》的空头理论, 使用经方时, 一般 不做加减。这里附带说一句: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 枢》两部分组成。《灵枢经》是针灸方面的最早著作。
《伤寒论》有药方113首,《金匮要略》有药方277首,除去重复共有 347首药方,可治愈人间多少千奇百怪的病症。现在日本人正在开发 对古经方的研究应用。至于《素问》, 只讲理论,不含药方。充其量不过 是“人体哲学”而巳。
我国的中医学家,难道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人吗?有,多得 很。但是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背景。不受这种背景影响的天才医学家 也有, 但很少。只有陆渊雷、章太炎两先生受之无愧。
《伤寒论》出世较晚, 迨至宋代治平年间, 得以刊行于世,比《内经》 晚1286年。当时按《内经》辨症论治的传统中医已经形成, 好事者将经 方当作时方来用,或用了与《伤寒论》相矛盾的辨症,造成临床上的失 败, 使医家得出结论, 或从未用过经方而得出结论如下:“古方不能治今 病”、“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学其法而不用其方”。所以自宋代以来,我 国的《伤寒论》研究家们,其中虽有少数人例外,大都不注意《伤寒论》条 文的真伪、药方的效能,只注意《伤寒论》条文词句的解释。久而久之, 他们也就把《伤寒论》的临床问题,抛到九霄云外了。所以不管临床应 用,仍保留着古代的度量衡,如原书中为三两,不敢改为十克, 更不用说 能治现代医学的什么病名了。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仍是如此。记得七 十年代,我去天成路药店购买中药时,一位未见过的中年店员,看了我 的药方后说,这是谁开的?我回答是我。他立即说, 你不是中医,这是 《伤寒论》上的葛根汤,全市中医没有开这种方子的。研究、学习而不敢 用, 恐怕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吧!
我自学中医是不分科的,是不分成人、小儿、外科、内科、妇科的。 只有皮肤病中的牛皮癣、白癜风我不会用经方来治疗。一般来说,上自 头痛、头晕、中耳炎、鼻炎等,下至胃炎、胃溃疡、肠炎、气管炎、肺炎、肺 气肿、胆囊炎或结石、膀胱炎或结石、前列腺肥大或发炎、子宫病或肌 瘤、子宫附件炎、崩漏、心脏病、肾炎、肾盂肾炎、疝气、腹股沟癣、疮、、 疔、打扑损伤等,以及癌症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引起 的副作用等, 我用经方一般均可能治愈。
哮喘一症,患者甚众,求我诊治者约四十余人, 用经方三十余首,有 治愈者,有未能治愈者。就干部而论,治愈者有退役少校军官周世昌、 市科技馆教育部主任李军之女李想、山东科学院人事处退休处长徐中 贤、山工大机械系副教授李凯岭等人。未能治愈的有济南油漆厂的工 程师孙跃进之子孙正平, 黄河医院的科长赵慧等人。
如果全国有一部分中医人员,同心协力,使用经方专攻哮喘, 我相 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解决此症的治疗的。但是我国有一种陋习,即将有 特效的药方,保密起来, 成为祖传秘方,这是中国中医进步的一大障碍。 我甚微微,尚非中医界的一分子,将有用的药方,自然也就保密起来。 关于我市的中医,对《伤寒论》认识的浅薄, 李军先生曾告诉我以下两种 情况, 也叫人甚感不快。
一、李军先生已知同事之妻, 也患哮喘, 患者是某医院的中医医生, 因住对门,所以知患此症,且长期不上班。李军先生曾持李想服过的药 方给她,她不相信此方能治哮喘,并持此方去某中医院让教授级的医生 看,他们都持同样的观点来对此方,结论一定不会好的。这样一来,他 们差不多可以被说成《伤寒论》上的药方了。
二、李军先生在某医院,向一位教授级的中医说:此方治愈了她女 儿患了六年的哮喘, 这位中医完全不相信纯用中药能根治哮喘。并说: “你的女儿好了,那是碰巧”。这位也成了一位《伤寒论》上的药方盲了。
以上使我惊奇的是专家教授,对于我开的药方, 竟无一识者。可是 这些学者都崇尚《内经》,学习先贤遗训,按病组方达到髙级阶段的专 家,X抬且方根治哮喘竟如此技穷,对《伤寒论》又如此无知。悲哉!《内 经》之误我国中医如此!
学海无边, 在中医上我自然有许多不如别人之处,在此就略而不谈 了吧!
我的学医小史可以说很简单,但很实际,现在写出来, 如能对广大 中医同仁有参考价值,对中医的发展有所裨益,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奉同学李清澄先生的一封信命我写一篇《学医小史》以 寄台湾《中华日报》。;)原载于1995年《校友通讯》〈退休同 学自办)总9期, 又于2002年修订

-------------------
2、对《伤寒论》临床应用的认识世界把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如果知道 《伤寒论》在临床上治疗效果的话, 一定是五大发明。这是我们经常发 出的一种慨叹。
当前在我国中医临床上虽然仍有一些经方(仲景方)被应用,如白 虎汤、小柴胡汤、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等,但大多被改得(所谓灵活化裁) 面目全非, 其临床效果,也就平平了。
自宋、元以来,由于医家、学者对《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辨证论治、 遣方用药等缺乏系统性了解,因而对《伤寒论》临床应用的曲解也愈来 愈多, 愈演愈烈。迨至明代吴又可(有性〕对用《伤寒论》治疗温热病, 巳 经达到了完全否定的地步。吴又可在其所著《温疫论‘原序》中,大胆而 粗鲁地提出了伤寒世所绝少的错误论断, 从而否定了《伤寒论》的临床 应用。不管是从《内经》还是从《伤寒论》的本旨来看, 吴又可完全否定 《伤寒论》治疗温热病的论断,都是极为荒谬、错误的。吴又可是温病学 的一代宗师,写入书中即为后世立言,对后世的影响,不能不说是巨大 的。但吴又可却影响不了《伤寒论》客观存在的治疗温热病的惊人效果 。
自宋、元以至于近代,研究《伤寒论》的著述不下一二百家,除少数 几家之外,大多在文字注释、章法结构的论述上下功夫,诠释医理, 不惜 穿凿附会,称颂经文, 不分良莠真伪,是很少能通仲景临症治病之意 的。对于临床应用,不是纸上谈兵,就是叶公好龙,取得进展甚微。《伤寒论》自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方。但就我十几年的些许经 验,用《伤寒论》原方治伤寒及温病尚未见不能愈者。而且愈病之迅速, 费用之低微,多出人意外,令人叹服。
《伤寒论》既有特殊的临床价值,又被列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 之一(应包括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二的《金匮要略》),以至于今天为什么 不能显用于世呢?除上述原因外,概略地说就是学《伤寒论》者而不通 仲景之意, 用《伤寒论》者而不懂仲景辨证论治法则造成的。以至临床无功、反归咎于仲景古方不能治今病。我们要取得《伤寒论》在临床上 的应有效果, 在研究中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一是《伤寒论》的六经与《内 经》六经的不同; 其次是《伤寒论》中多有非仲景文字;三是仲景的辨证 论治自与后世医家不同。以上三点是研究《伤寒论》临床应用的思想认 识基础,今分别论述于下:一、《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六经的不同
现在中医的六经辨证,是来自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中医临 床辨证论治的方法之一。六经辨证开始见于《内经“热论篇》, 到了仲景 才创造性地完成了能应用于临床的六经辨证体系。按《伤寒论》中的六 经辨证,是把流行性外感病和非流行性外感病,分为六大证候群,或六 大基本类型。对于每一基本类型, 都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因而对外 感病治疗极为方便。仲景对此外感病的六大基本类型,沿用了《内经“ 热论篇》采用的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名称,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 阴、厥阴。大致以头项强痛, 脉浮, 恶寒为太阳病;以不恶寒、反恶热的 内实热病,为阳明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少阳病;以虚寒性吐、利 为太阴病;以恶寒、脉微、但欲寐为少阴病;以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而 不能食,食之则吐蚘(当无撖字),或发热若干日,厥冷若干日为厥阴病。 各个证候群都是独立的。有的由发病到痊愈都属于一个类型,有 的由一个证候群经过一定的时日转化为另一个证候群,因此它们之间 又有一定的转化关系,通常称这种转化为传经。如太阳病可以转化为 少阳病,少阳病可以转化为阳明病;太阳病也可以直接转化为阳明病, 甚至转化为太阴病、少阴病。少阳病除可转化阳明病外,亦可转化为太 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阳明病亦可转化厥阴病。至于三阴病,则太阴 病可以转化为少阴病、少阴病可以转化为厥阴病,亦有开始发病即为少 阴病者。日本大中医学家大塚敬节、矢数道明、清水藤太郎等认为:古人所 谓伤寒或温疫,略当今所谓肠伤寒。《伤寒论》是来记述急性热性病、肠 伤寒及类肠伤寒的随证论治的临床措施。这类病发病时,如以脉浮、发 热、恶寒开始, 即太阳病。有的以恶寒、发热、脉沉微开始,即为少阴病。 初为太阳病的患者,六、七日后, 脾脏肿大,自觉左季肋胁部疼痛,胸胁 苦满, 脉由浮变沉, 由太阳病渐次转化为少阳病。此少阳病如再继续十余日,热不下降, 而保持39?40七,恶寒已无,肠部膨满,便秘,亦有腹 泻者,食欲减退,口舌干燥, 或生芒刺而皲裂,或变为黑苔, 常发谵语,不 仅脾肿,肝已肥大, 脉多沉,与热相比为迟脉, 此即少阳病移行于阳明病 时期。有的初发即为少阴病者,经过五、六日而转为少阳病者, 有的因 大量附子剂而转化为阳明病者。肠伤寒至第三周为缓解期, 有由阳明 病转化为少阳病而得治愈者。亦有由阳明病变为厥阴病而转归死亡 者。以上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肠伤寒病中所见的临床概略,可以 作为与^《内经》六经辨证的比较。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我国中医学家把肠 伤寒划归为温病中之湿瘟论治的。
为了说明《内经’热论篇》的六经与《伤寒论》六经之不同, 特将《内 经,热论篇》的有关条文摘引于下: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 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 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 故胸胁痛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而未 人于藏者, 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 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 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曰巨 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 耳聋渐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 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病日已矣”。
由引文可见《内经‘热论篇》的发病是按六经经络走向确定的。必 须引起我们极大注意的是对此段引文的正确理解。当伤寒三日之后, 文中有“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此时患者当具有巨阳经病、阳明经病、少 阳经病三经病症之和,而不是一经发病。再看伤寒七日以后,而有“七 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可见其前六日皆头痛,文中方能如此叙述,头 痛只不过是巨阳经病的头项痛、腰脊强的略述罢了。这样, 我们就不难 理解《内经“热论篇》的这段文意了。伤寒一日,巨阳(太阳)受之,而有 头项痛、腰脊强的症状,待至二日阳明发病,则不像《伤寒论》中的典型 那样,已不见太阳病症状, 只有阳明病症状。而是在头项痛、腰脊强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阳明经病的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等症状。即饬寒二日,患者具备了太阳和阳明两经的病症之和。以此类推,至六日厥阴 受之,患者则有六经的所有证候:头项痛、腰脊强、身热、目痛、鼻干、不 得卧、胸胁痛、耳聋、腹满、嗌干、口燥、舌干、渴、烦满、囊缩等十五种症 状。这样,一日巨阳、二日阳明、以至六日厥阴的发病,正如逐经点燃起 病火一样,一日把巨阳经病火点起,二日把阳明经病火点起,迨至六日, 六经病火皆被点起, 这就是《内经丨热论篇》所独有的伤寒六经的发病概 念, 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称这种发病概念为六经发病的叠加性。这 与《伤寒论》的六经脉证及传经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按照《内经“热论篇》当伤寒至第七日不死,又未成两感于寒的伤 寒,自第七日起, 这头项痛、腰脊强、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胸胁痛、 耳聋、腹满、嗌干、口燥、舌干、渴、烦满、囊缩等十五种症状,由引文可见 依次好转,至第十二日痊愈。因此对伤寒病的预后,《内经"热论篇》则 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 其死皆在六七日之间,其愈 皆以十二日以上”。这都与《内经“热论篇》的六经发病、愈病所需的时 日完全一致的。文中的时日,一日就是一天,文意清晰, 毫无模棱含糊 之处。后世医家、学者,往往强使《伤寒论》与《内经》不能贯通之处以通 之, 谓一日巨阳,二日阳明中的一日,不能当作一天,应作一段时日(六、 七日)解, 方为经旨,岂非咄咄怪事。

-------------------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内经‘热论篇》的六经与《伤寒论》六经的不 同之处。
1、《内经》所指伤寒六经的发病,具有六经发病的叠加性。
2、《内经》所指的伤寒六经的发病, 各经病症不能单独存在, 单独痊愈。
3、《内经》所指的伤寒六经的发病’具有固定的顺序性,发病必自巨 阳开始,厥阴告终。
4、《内经》所指的伤寒六经的发病, 不具有《伤寒论》六经的那种传 经概念。
我们再看看《内经’热论篇》对伤寒的治疗方法, 亦不足为训。其 云:“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己;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全篇按日数推 出受病经络,又机械地按日数决定汗、泄大法,如此施治,无异草菅人 命。
由以上可见,《内经‘热论篇》的作者,在论述伤寒热病时,对伤寒还 处于迷惘不解的阶段。见到发病中出现的头痛、项强、身热、腹满、舌 干、口燥、口渴等症,便联想到经络主病, 再加上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概 念,推出伤寒后每经一日引起一经并发本经病症的论断。实践证明,这 种论断不仅无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而且所叙述的伤寒热病的发病 规律, 也是临床上绝不存在的。
总之, 能用于临床治病的是《伤寒论》的六经,而不是《内经》的六 经,不进而剔除《内经》六经的概念,就不能将《伤寒论》广泛而充分地用 于临床。
在这里还必须附带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按《内经》所论,如伤寒传至 七日患者未死,亦未见巨阳病衰,则当如何?《内经》未曾论及, 但以后 却形成了一种极为流行的说法,即伤寒由太阳传至阳明,一日一经, 传 至厥阴,如不愈,七日再循环传至太阳,一日一经, 再至厥阴。这种说法 起自宋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的第8条的注解。
我们先研究一下《伤寒论》第8条的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 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 愈”。此条的文意是:以头痛为主的太阳病,若连续七天以上而自愈者, 这是太阳经行尽的缘故。如病不愈,将要传到下一经,针足阳明使其不 传经则愈。此条从太阳病一定要传阳明病,不是仲景文字,但从太阳病 可连续七日看,似乎又接受了仲景一经,可延续七、八日观点,可见此条 为后人所沾。
成无已对此条的注解是:“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 七日当愈。经曰: 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 则太阳之邪, 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 使经不传则愈。在成氏这段注解 中,在《经曰》之后, 只有“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为《内经》经文, 其 后“若七日不愈, 则太阳之邪, 再传阳明”并非经文,乃为成氏所撰。由 于当时刊本尚无标点符号,致使以后医家误以为经《内经》曰之后全属 经文, 造成伤寒日传一经, 六日至厥阴, 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 循环不已、周而复始的说法。由成无己造成的这种谬误, 影响后世极 大。但至今虽然有了标点符号尚无人揭明此事,予以改正。
二、仲景书中多有非仲景文字
《伤寒论》的成书,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之久,其中由于传抄、编次、 补遗、傍注等非仲景文字误入正文者不知多少,使后来学者读之难通其 意。更有各家望文生训, 牵强附会的注释, 使学习《伤寒论》的人, 愈加 难明仲景书中原意。但另一方面,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前辈学者经过研 究已把《伤寒论》中的许多非仲景文字,质其疑、揭其伪、辨其奸, 立功于 后世者不少;虽然不能说已把《伤寒论》中的仲景文字全部提炼出来,时 至今日,恐怕已经到了十之八、九的程度了。在辨别非仲景文字中,为 了叙述说明方便,将之分为两类,即内经学家语言和各家傍注误入正 文。
(一)内经学家语言
因在仲景《伤寒杂病论集》(俗称为《伤寒论序》)文中有“撰用素问” 之说,使历代学者认为《伤寒论》与《内经》的医学学术思想观点是统一 的、一致的。由此便产生了以《内经》注释《伤寒论》,以《伤寒论》注释 《内经》的许多书籍。前面已经述明《伤寒论》与《内经》的六经,只是名 同而实异。仲景在此《序》文中的“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是他的治学之 道,但要在他的书中引人和他的医学认识相抵触的《内经》格条, 这是绝 不可能的。如他引用的话,也只是沿用了太阳、阳明、少阳等六经的名 称而已。我们举出《伤寒论》中属于《内经》论断的数条, 可见其与仲景 伤寒六经理论的差异。进而推知, 仲景绝不会在他的伤寒书中写出与 他的临床经验不相容的、且无助于诊断与治疗的、全凭臆测而无法验证 的文字来的。以下所引《伤寒论》的条文编号取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 版、由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的编号。
《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为不传, 颇欲吐,若 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 者,此为不传也”。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第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第186条“伤寒 三日,阳明脉大”。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其反 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第271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 为 欲已也。”
以上数条,语意浅近,如与《内经“热论篇》对看,则知全是来自《热论篇》的六经理论。
在《伤寒论》的六经病中,只能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确 定属于哪一经病, 怎么能根据症状来断定传经与不传经呢?反之, 按 《内经’热论篇》则易于推知下一经是否发病,因有一日引起一经发病简 单而固定的推算方法。
以上所引属于内经学家所沾入的数条,在临床实际上也是讲不通 的。如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为不传,颇欲吐, 若躁 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但按《伤寒论》的六经理论, 谨就“脉静”、“颇 欲吐、躁烦、脉数急”是不能断定其传经与否的。请看以下条文: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 而烦躁者”的大青龙汤症既有烦躁,脉当不静, 能否断其一定传经?不 能。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的小青龙汤 症, 脉定难是静的,且有干呕, 见此脉症,能否断其传经?不能。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 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的用桂枝汤的 误汗症,具有烦躁、吐逆,而脉定不会是静的。又第96条“伤寒五、六 日,中风,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 症, 具有心烦喜呕,脉亦不会是静的,此两条能否断其一定传经,肯定是 不能的。
又如前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在临床上见到的少阴病型的肠伤寒病,开始时只不过是恶寒、发热、脉 沉微、手足微冷的少阴病,二、三日并不出现阳明病与少阳病症候, 有的 很快变为太阴病或厥阴病, 又何能说其不传。
前举数条(第4、5、8、186、270、271条)《伤寒论》的条文,乃非仲景 文字。此类条文不是来自临床经验总结, 而是内经学家根据《内经’热 论篇》理论,杂以仲景《伤寒论》的传经概念,全凭臆想推出来的,在诊断 和治疗上是毫不足取的, 存于仲景书中徒乱人意罢了,深研仲景书用于 临床者,自在当删之列。
在《伤寒论》中还有一些条文具有强烈的阴阳家语言的色彩, 它们 和《内经丨剌热篇》内容很相类。这些荒诞无稽、无法验证、毫无益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东西,对研究《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来说, 也属于必删之 类。这些条文是: 《伤寒论》的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193条“阳明病, 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第272条“少阳病, 欲解时, 从寅至辰上”。第275条“太阴病, 欲解时,从亥至丑上"。第291条“少 阴病, 欲解时,从子至寅上”。第326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从前中国以地支计时,每一时辰为两小时,子时相当于23点至1 点, 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以此类推。由六经的发病,推出欲解时间, 自然属于荒唐而不可取的。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此条的后 半部分,七日愈六日愈,阳数七、阴数六, 亦属无谓之词,可以删之。
(二)傍注误入正文
在《伤寒论》中存在着许多不伦不类的语言, 绝不能出于仲景之手。 仲景文章被誉为“其言简而奥”, 而这些误入正文的傍注,或许是别派医 家的语言,有的俚俗不堪, 有的医理不通。这些东西在《伤寒论》中为数 不少, 鱼目混珠, 不可等闲视之。判断是否仲景文字,涉及到许多伤寒 知识,初学者不易辨别,今选几例,加以说明,希能得举一反三之效。
例1,“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 先发汗,不解, 而复下之, 脉浮者 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 愈, 宜桂枝汤”。显然此条文字与“其言简而奥”不相类。如将此条的原 45字删节成27字为“太阳病、不解,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当须解外 则愈, 宜桂枝汤”,文意未变。有人认为这一整条都不是仲景文字,而是 第44条的注文。第44条文为“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 逆。欲解外者, 宜桂枝汤”。这一条制定了太阳病必先解外的治疗法 则,禁用下法,解外方法宜桂枝汤(或麻黄汤)。将第45条看作第44条 的傍注是正确的。另外脉“浮为在外”,也不尽然。《伤寒论》第37条 “太阳病, 十日已去, 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为没有外证的浮脉。 更可说明第45条是第44条的注文。
例2“伤寒论”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令试 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此 条文意为:未与患者诊脉时,患者两手交叉于心窝前,令患者试咳一下,患者没有反应,由此可见患者两耳皆聋,并未听到,这是发汗过多身体 虚弱造成的。如仿仲景行文体例, 此条当为“重发汗后,病人叉手自冒 心, 两耳聋,以汗虚故也”。仲景绝不会为了判定患者耳聋, 生出如此无 益于诊断的赘文来,何况耳聋可由问诊得知,显然此条不是仲景文字。 例3,《伤寒论》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又 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两条仅以“脉浮”、“脉浮 而数”而不具有他症,决定用麻黄汤是无道理的,显然不是仲景为后世 立法的文字。
例4,《伤寒论》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汗先出 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 不可下, 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 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 熏之。若发汗不彻, 不得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 其人躁烦, 不知 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 但坐,以汗出不彻 故也, 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 以脉涩故知也”。
此条语言驳杂,文理不通, 绝非仲景文字。所谓“二阳并病”即《内 经,热论篇》的一日巨阳,二日阳明的两经并病。本条的文意是:开始为 太阳病时, 发汗, 未解,转为阳明病, 微汗出,不恶寒。如仍有太阳病症 状,且不可用下法,如此可微微发汗。如果满脸发红,为阳气怫郁在表, 应当用解法和熏法。一般发汗不彻,还不能说成是阳气怫郁在表的重 症。应发汗而没有发汗的,能使患者烦躁,气短,仅能坐,并发生无定处 的疼痛,这都是汗出不彻的原故,再次发汗则愈。怎么知道汗出不彻, 这可由患者的脉涩确定。今将此条分析如下:
(1)此条中“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将解之,熏之”。阳 气怫郁在表,不外是头面充血, 用麻黄汤发汗则愈。何以必用熏法。且 熏法不一定能使汗出,如《伤寒论》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 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熏后更陷病情危笃,而不可 救,可见当解之, 熏之, 必为后人傍注无疑。
(2)此条中“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这是反对把 “汗出不彻”当作阳气怫郁不得越(阳气怫郁在表)的另一种后人傍注。 (3)文中“当汗不汗, 其人躁烦, 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 之不可得, 其人短气, 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这是对汗出不彻,可能出现危驾症候的说明,亦为后人所加。(4)此条末“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以脉涩测知汗出不 彻,这是没有道理的,且仲景从不以脉测症,必为后人傍注。如删去上述后人所作傍注,则此条文字为“二阳并病, 太阳初得病 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 证不罢者, 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 怫郁在表, 更发汗则愈。”如此一改,文理虽通,但终非仲景文字。如将改后此条与“伤寒论” 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对 看,条中的“本”字,则为48条为“二阳并病”四字,可见其48为第185 条的注文无疑,惜注文中又羼人后人的傍注,以至如此令人费解。 三、仲景的辨证论治自与后世医家不同如果我们把《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称为伤寒辨证论治体系。 把后世医家演习《内经》理论所形成的辨证论治体系,称为内经辨证论 治体系。我们进而研究揭示这两种辨证论治体系之不同, 是《伤寒论》 能否用于临床的关键。概括地说:内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以《内经》理论为主导的传统的中 医辨证论治体系。辩证以四诊、病因、发病季节,以推断寒热、虚实、阴 阳、表里、发病部位、经络、脏腑等以定病名。其用药则是:或自创新方, 或将古方进行加减, 力求方剂适合现有病症,并认为已有方剂不经化裁 是难以应用的。如金代张元素就提出“古方今病, 不相能也”, 他自己确 实制定了一套治疗伤寒的方剂。因此我们说: 内经辨证论治体系, 其基 本特点之一是“按病组方”的。伤寒辨证论治体系, 辩证也根据四诊,多一腹诊, 但不讲五运六气, 即不讲病因,不论发病季节,不讲经络运行、脏腑生克,直接推断六经、 虚实、寒热、阴阳、表里。治疗则不拘泥于病名,在用药上主要是“有是 证而投是药(方剂)”。在使用方剂上基本不创新方,而是根据患者病症 中所呈现主症,在古方中选一最适宜此主症的方剂, 使主症愈而从症皆 愈。因而对古方一般不作加减, 或甚少加味。所以我们说:伤寒辨证论 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是“按病选方"的。仲景虽被历代医家尊为医圣,但其伤寒辨证论治体系,在临床上并没有占统治地位。其原因首先是《内经》的成书(公元前221年以前)比 “伤寒论”的成书(公元204年左右)早四百余年。在南北朝梁时,就有 全元起训解《内经》,嗣后注释研究《内经》的名家,隋有杨上善,唐有王 冰, 都为《内经》的注解、普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仲景《伤寒论》则 不然,自东汉末年成书至宋代英宗时期八百余年未能通用于世。其间 不仅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未能再现,就是经王叔和整理编次本亦在 所难得。如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中 所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指仲景《伤寒论》),尽管孙氏晚年 搜得此书,且编人其《千金翼方》内,足见其《伤寒论》得来不易。叔和以 降,直到宋代《伤寒论》都处于寂寞馆阁无人过问的状态。宋代林亿等 校正《伤寒论》并在《伤寒论序》中叹云:“……历代虽藏之书府, 亦阙于 校雠, 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意谓《伤寒论》被埋没到现在, 几乎使天下的医生, 还不知道有仲景《伤寒论》的存在。”直到哲宗、徽宗 时代才开始有研究《伤寒论》的书籍,至于说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的 问世, 那已经到了南宋高宗时期,离仲景成书已近一千年了。在《内经》则源远流长,内经辨证论治体系至宋、元时期的刘、张、 朱、李四大家时,已具规模;虽然各家的主张有所侧重,但实际上都是属 于内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及至明、清时代的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 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对温病学的大力发展,使内经辨证论治体系更 趋完善。仲景《伤寒论》虽然在宋代治平年间刊行于世,但当时的医家在临 床实践中内经辨证论治体系已基本形成, 因而对新出世的《伤寒论》不 管是注解,还是应用,都是基于《内经》理论的,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 论》, 朱肱的《类症活人书》等, 都不能脱开内经辨证论治体系,来解释 《伤寒论》和应用《伤寒论》的,这样就搅乱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使《伤寒论》在临床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临床上的失败,导致以 后医家对《伤寒论》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用其法而不用其方”的 主张,这实质是反对把《伤寒论》用于热性病临床的主张,这是历代中医 学名家对《伤寒论》造成的自我曲解。以下略举一条来说明仲景的伤寒辨证论治体系与当代医家张伯臾 主编的《中医内科学》(髙等医药院校教材〕属于内经辨证论治体系,以其中的“感冒,风寒证”为例摘引于下,以资比较:"[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 涕, 喉痒, 咳嗽, 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 或浮紧。“〔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 故先恶寒、发热、无汗; 清阳不展,脉络失和则头痛,肢节痠痛。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 流涕、咽痒、咳嗽; 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 紧,俱为表寒征象。“[方药]荆防败毒散。方用荆芥防风生姜辛温散寒;柴胡、薄荷 解表退热;川芎活血散风以治头痛;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宣肺理气,化 痰止咳;独活祛风散寒,兼能除湿,为治肢体酸痛之要药。如表寒重者 可配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以上所引《中医内科学》对风寒感冒的症状、证候分析、治疗方药都 是属于内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在方药内由五个药物组组成:即辛温散 寒组、解表退热组、活血散风组、宣肺理气组、祛风除湿组。当然在临床 上还可以根据症状的增多或减少,可以再进行加减,如书中所谓用增加 “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这就是内经辨证论治体系,“按病 组方”的治疗原则。上述症状, 如以伤寒辨证论治体系治疗,患者虽然同样是有上述 13种症状,但只取5种已够,即恶寒、发热、无汗、肢节痠痛, 脉浮,即可 定为麻黄汤证。治疗方药则为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 的药物品味如此之少,各味所需量不过10克左右。又如此轻微, 有是 证而投是药, 无不效如桴鼓。如果不在临床上亲见其效, 是难以令人置 信的。当按主症确定此病为麻黄汤证时,而舍弃了 8种从症:即发热之轻 重, 头痛,鼻塞声重, 时流清涕, 喉痒, 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不 渴或渴喜热饮。而伤寒辨证论治体系,一般不以从症的多少而变化方 剂的组成药味。纵然无上述中的头痛,鼻塞声重, 时流清涕,喉痒,吐 痰,不渴或渴喜热饮,所用麻黄汤仍不减味。又如患者并发严重喘促, 亦不加味。此即伤寒辨证论治体系,“按病选方”的基本大法。
《中医内科学》认为:只有当患者的表寒重时, 才于荆防败毒散内配入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将麻黄、桂枝配入荆防败毒散内, 也确实会增加其辛温散寒的功效。即使再加入杏仁(已有甘草),使麻 黄汤的药味全含于荆防毒散方内, 也绝不会获得麻黄汤的特殊功效。 这是因为药物庞杂, 方内麻黄汤的配伍已被搅乱的关系。《伤寒论》中 虽有两方的合方, 如柴胡桂枝汤,但绝不是任何两方都可以组合的。仲 景方剂的配伍简洁精当,方能疗效卓然,绝非药物愈多,疗效愈佳。一 般医家仅知麻黄汤是发汗解表的峻剂, 不敢轻用, 这也是只从药物组成 上看,而不知道麻黄汤是隐效性方剂的关系。麻黄汤可治不发热的小 儿异塞症、妇女乳汁分泌不足症,以及难产等,可见麻黄汤内的麻黄、桂 枝就不单单是辛温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了。日本中医学家矢数道明 博士总结自己及各家对麻黄汤的应用为:⑴(1)热性病初期,即感冒、流行 性感冒、肠伤寒、肺炎、麻瘆等,属于实证,恶寒、发热、脉浮紧而无汗者。 杂病无热者。(2)小儿鼻塞者。(3)感冒引起喘息,脉浮紧而无汗者。 (4)流行性感冒,衄血无汗者。(5)夜尿症。(6)乳汁分泌不足症。(7) 关节风湿病初期。⑶(8)支气管喘息。(9)卒中发生气绝,急性假死。 (10)难产。
关于麻黄汤的临床应用将在《方剂篇》中详述。由以上10项病症 来看, 应用麻黄汤的条件要求,最多不过是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 紧等项。关节风湿病初期和支气管喘息,只要恶寒、无汗即可。流行性 感冒的衄血症,只要求无汗。对夜尿症则只要求实证足够。小儿不发 热鼻塞症却无任何要求。根据以上所举麻黄汤所治病症,麻黄汤在人 体内部起了一些什么作用呢?如果仅从麻黄汤的药物组成上来分析它 的治疗范围,则万万不会想到有10项内容的,故我们称之为隐效性方 剂。这就是伤寒辨证论治体系在遣方用药上优于内经辨证论治体系的 突出表现。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前面所举《中医内科学》中的“感冒|风寒论”所 提到的“证候分析”和“方药”两项。在“证候分析”中有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 故见恶寒、发热、 无汗。所治之方药荆防败毒散则有“荆芥、防风、生姜辛温散寒; 柴胡、 薄荷解表退热”,如果要在麻黄汤中也要找到辛温散寒、解表退热的药 物, 那就是桂枝、麻黄了。可见麻黄、桂枝解表退热之力,力抵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五味。又如在荆防败毒散中展清阳、和脉络、止头 痛、祛风湿、利关节的川芎、独活;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的桔梗、枳壳、茯 苓、甘草,皆不能出麻黄汤四味药物的功效之外。但无热的小儿鼻塞 症、夜尿症、乳汁分泌不足症、关节风湿病、卒中、支气管喘息等,麻黄汤 在这类疾患中无热可退,即麻黄汤加之于无热之症,不见其害,反得其 利,这是为什么?人的机体愈病事实,迫使人们做出新的解释。通过以上用荆防败毒散与麻黄汤治风寒感冒,对证候与药物的比 较分析,可见荆防败毒散是对人体感受寒邪的部位,是分遣药物予以治 愈的。麻黄汤则不然,它并不是分遣药物, 而似乎直达疾病中枢,所以 在药物不加不减的情况下,诸症都能一愈皆愈。这是中医学中两种不同的医学认识,不明白这一点就难以把《伤寒 论》学通,就不能把《伤寒论》的治疗方法广泛地应用在临床上,不能把 伤寒辨证论治体系,在我们的中医学中发展起来。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素问》2、《素问识》丹波元简3、《注解伤寒论》成无已4、《伤寒论今释》陆渊雷5、《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6、《千金翼方》孙思邈7、《类证活人书》朱肱8、《温疫论》吴有性9、《温病条辨》吴鞠通10、《中医诊疗要览》唐正有译自日本《汉方诊疗刃实际》11、《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李文瑞等译自日本相同书名12、《中医内科学》张伯臾13、《伤寒论语译》中医研究院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1992年第8期。又于2001 年3月31日修订。

-------------------
楼主提供的不是费维光书的全部内容吧?!

曾经下载过费维光的电子书,感觉非常非常好、后来电脑坏了电子书找不到了,在我网上也没有再找到、很是遗憾、希望楼主提供一下更全面的!!

在此先谢过!!

-------------------
中医经方临床入门费维光.pdf在此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696306.html

-------------------
这太好了、、、、、感谢!

-------------------
支持楼主,把此书能全文转发!非常感激!

-------------------
费维光先生几乎是100%的走日本古方派的路子,学的也很好。这本书是经方入门的好书。

-------------------
谢谢楼主,辛苦啦

-------------------
楼主辛苦,非常感谢!

-------------------
楼主很好,希再有。

-------------------
谢谢楼主。知又有人学中医如此严谨,可敬可慰。

-------------------
谢谢。我是特别喜欢读陆渊雷与胡希恕二老的书,给我很大的启发,的确是学习伤寒经方必须要读的。这里我想说说日本研究经方,其求实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指出伤寒与内径的不同。但是,其少讲气化甚至反对气化学说也是不足,也因此丢失了很多精华,当然我国应用气化学说有太随意等的流弊,但不可否定气化是存在的。人身有气化,药石有专功。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也许会理解如蔡长福老师与一些火神方法的经验。

-------------------
费老师是我年轻时初学经方时的一位老师,我的家人有病基本都找他看。我很佩服他,虽然没有正式拜师。
谢谢还有人记得他!愿他老人家安息!

-------------------
中医之大幸

-------------------
讲得真的很好!必认真拜读之!

-------------------
既是楼主邻居,又从中习得颇多,难道连一句老师都不称呼吗?

-------------------
请问楼主费先生后来还有出书吗,他的后人有学中医的吗,谢谢

-------------------
docllj:既是楼主邻居,又从中习得颇多,难道连一句老师都不称呼吗??(2012-12-04 12:57)?700)this.width=700;" >

我在其他地方的帖子都是以费老师相称的,在这里是为了介绍费维光先生,我觉得并无不当。
我觉得费老师是值得大家尊敬的,我当然非常尊敬费老师。
另外,我并非同道中人,最近只是翻看中医书籍,觉得费老师的很多经验、论述值得推荐。

-------------------
ftf806:请问楼主费先生后来还有出书吗,他的后人有学中医的吗,谢谢?(2012-12-04 14:06)?700)this.width=700;" >

这个我真不知道,感觉可能没有其他书籍出版。是否有门生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近期心血来潮看一些中医书籍,如果我要是早心血来潮,或许会拜费老师为师。

-------------------
去伪存真难能可贵的见解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
gzchu:我在其他地方的帖子都是以费老师相称的,在这里是为了介绍费维光先生,我觉得并无不当。
我觉得费老师是值得大家尊敬的,我当然非常尊敬费老师。
另外,我并非同道中人,最近只是翻看中 ..?(2012-12-04 15:25)?700)this.width=700;" >

楼主敬请息怒,在这里说声对不起。谢谢你推广费老师的著作。

-------------------
今天看胡希怒先生的《张仲景用方解析》,感觉二者有很多观点是一致的。费维光先生在日本和台湾有一定名气,矢数道明赞许其很多观点。费先生的书值得推荐,也值得认真研读,费先生研读医学书籍30~40年,可以说是书破万卷,其研习医道并非似今人为了学术考核胡诌几篇所谓的论文,而是为了求真求准。其书所载药方,是其从医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极具价值。

-------------------
数年前读过该书,受益匪浅。记得费先生书中提及还有一些医案和心得未集结成书。希望有出版社能够联系费先生的家人。

-------------------
谢谢楼主!让我知道了我国有位了不起的经方家费维光先生。他是精神,他的思想,他的经验,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能透露费先生的近况吗?如果方便,请通过邮箱告诉我费先生的地址和联系办法。

-------------------
黄老师,费维光先生已去世了。如能联系到费先生的家人,使费先生的遗著得以发表,惠及经方界,善莫大焉。

http://www。med126。com/forum/thread-107582-1-1.html
沉痛哀悼中医大家费维光先生
发表于 2010/5/28 12: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惊悉费先生去世的消息,内心无比沉痛,费先生是我国少有的对伤寒论具有独立见解的中医大家,他的去世是我国伤寒界的巨大损失。其第二部专著还没能完成,对伤寒界更是极大的遗憾。唯愿先生一路走好。

-------------------
昨天下午遇见一老者,他与费老师住得非常近,几乎可以天天见面,向其打听费老师是否有徒弟,他说没有,费老师的子女好像也不从医。他的书好像也是大多赠送给同事、邻居或找他求医的患者。

-------------------
想不到济南有这样一位经方高人,溘然长逝令人唏嘘.居然费老也是学的机械专业,这让我这个学习经方的机械人仿fo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在读<中医经方临床入门>,费老果然是一个纯正的经方家.

-------------------
费老了不起!自学成才能到达这样的水平,的确不容易,令人敬佩!但陆渊雷
的书并非上乘,容易误导初学。

-------------------
费先生的论文和书不能在国内出版,他只能找人到日本和台湾投稿,后来又自学日语。书也是到香港出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电子书就是香港出的,因为他是一位大学在教机械的教授,没有中医职称,所以国内不给出版,这只能是国内出版界的悲剧,把一本普遍及经方的好书,拒之国门外,幸得国内有好心人把此书传到网上,才使得国人能见其的风彩。

-------------------
费先生的论文由于国内中医刊物不让发表,他只好托人到日本中医刊物投稿,他的书也是在香港出版的,幸好有好心人把这本书传到网上,才让国人知道有这样一位经方家,他的书通俗易懂,是一本难得的经方科普书

-------------------
gzchu:中医经方临床入门费维光.pdf在此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696306.html?(2012-12-03 19:52)?700)this.width=700;" >

下载完是王文远平衡针灸

-------------------
费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想著书立说于伤寒论的朋友们,最好能熟读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如果不能全面超过他的见解,以不著书为是。如在某一问题上的见解高于陆氏,以发表文章为宜。

-------------------
以前搞课程设计时,曾经翻过费先生编的一本机械设计手册。现在看他的中医书,很能感受到一名机械专家的精细度。
他书里大量例举日本汉方的例子,跟娄少昆书中那位张丰先生相似,都是凭借日本汉方学来研究伤寒论。
但从他的医案可以看出,尽管病症较广,但大都以机械方证为主,疑难病、复合病少。

-------------------
经方我觉得日本的东西适合入门者

现在我读冉雪峰的东西才觉得是真正大家之作

-------------------
讲得真的很好!必认真拜读之!

-------------------
受益良多!

-------------------
楼主辛苦,非常感谢!

-------------------
对六经病欲解时,视为荒诞不经,呵叱不稽。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费从汉方起家,以日本人思维考量祖宗传承,自有其不可避免之局促偏狭。
曹颖甫、尤在泾是大众公认的经方雄杰,其理论与临床功力在费之上不可以道里计。对此问题均有明确解释,曹云“盖病之将退,不惟专恃药力,亦赖天时之助也”。尤云“阳受病者,必阳气充而邪乃解也”。治病与打仗理无二致,天时地利人和,哪有专靠武器弹药致胜?当年仲师充分考虑了人与天地关系,才有六经病欲解时的结论,不是谁不懂就可以大胆而粗鲁的加以否定得了的。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