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疾病名称(英文) chronic suppurative nasosinusitis
拚音 MANXINGHUANONGXINGBIDOUYAN
别名 中医:鼻渊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鼻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是由于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未经治后引发的鼻窦慢性化脓性炎症,较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更为多见,而且常累及多个鼻窦或一侧至两侧所有鼻窦,称全鼻窦炎。但往往以某个鼻窦的炎症为主,其中以慢性上颌窦炎最多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相似,多因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处理控制病情,或反复发作所致,亦有病程无急性期,是以慢性炎症开始的如某些齿源性上颌窦炎或筛窦炎等。慢性鼻窦炎与鼻变态反应有一定联系。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鼻窦炎的发生与感染性鼻炎(感冒)密切相关,多由病毒引起,病毒感染致鼻粘膜上皮损伤,损伤的上皮细胞膜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因此化脓性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可由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易形成鼻窦粘膜肥厚、息肉或囊性变影响鼻窦引流,加重鼻窦感染,并形成恶性循环。 慢性鼻窦炎也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发作。鼻息肉好发于鼻窦内,尤其是筛窦,形成鼻窦息肉(PNS)的概念。因此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息肉的形成有相似的免疫机理,在鼻窦炎的慢性炎症中引起上皮基底膜的增厚和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细胞因子,促进肥大细胞成熟及脱颗粒反应,嗜酸、嗜中粒细胞浸润造成上皮损伤,刺激第三自主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加重炎症反应。小儿鼻窦炎的发生率较高,与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IgG2减少及γ球蛋白缺乏症等因素有关。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综合征(kartagener综合征)伴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纤维囊性病患者常伴有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其基本缺陷为上皮细胞表面水份和电解质运输功能障碍。
中医病机
病理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感染和变态反应有关,其病理改变也是混合性的,具有化脓性炎症与变应性炎症同时存在的特征,大致可分肥厚型、增生型(纤维型)和混合型。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肺经风热
证候:涕多黄浊,头胀头痛,鼻塞不利,嗅觉失灵,鼻干气热。大便或干,小便黄少,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入窍犯肺化热,肺热壅盛,清肃失司,邪热上蒸鼻窍而发病。
2.胆腑郁热
证候:除有鼻渊之主证外,尚有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苦胁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舌苔薄黄,脉弦数。
辨析:《素问》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济生方·鼻门》:"热留胆腑,邪移于脑,遂致鼻渊"。胆脉布于脑后,脑下通頞,若肝、胆失于疏泄,气郁化火,或邪热内传肝胆,致肝胆热盛,火热循经迫脑犯鼻,伤及鼻窦,发为鼻渊。
3.脾胃湿热
证候:鼻塞,头痛,涕黄浊。并有胃脘嘈杂,胀满不适,口渴,齿龈红肿,嗳气酸腐,便秘;舌苔厚腻或黄或灰,脉滑数或沉实。
辨析:足阳明胃经循于鼻窦,若饮食不节,内生湿热,外邪侵袭,内外邪犯于脾胃,运化失健,湿热邪浊循经上蒸,停滞鼻窦而为病。
4.肺虚邪滞
证候:鼻流浊涕,鼻塞较重,遇冷症状加重,伴有头昏,头痛,气短乏力,咳嗽痰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辨析:肺气不足,邪滞鼻窍,结聚窦腔。卫表不固,外邪易于侵袭,鼻渊经久不愈,以致阴血受伤,出现肺气虚以致心肾不足之虚证。
西医诊断标准 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
(1)多因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
(2)有慢性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
(3)涕多,目前鼻孔流出或后流入鼻咽部,鼻塞轻重不一,嗅觉障碍,头钝痛或闷痛,前组鼻窦炎多为前额痛,后组鼻窦炎多为枕部痛。
(4)鼻粘膜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中鼻道有脓,后组鼻窦炎嗅裂有脓。必要时可行体位引流法以助诊断。
(5)透照法、X线摄片、上颌窦穿刺冲洗均有助于慢性鼻窦炎的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①流脓涕,呈黄色、灰黄色或灰绿色,前组鼻窦炎易从前鼻孔擤出,后组鼻窦炎有回吸性脓涕。患者感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常有干咳、"痰多"。如脓涕较多,与上颌窦有关。脓涕有恶臭应排除齿源性上颔窦炎;②鼻塞:多由鼻腔脓性分泌物阻塞引起,如伴有中鼻甲息肉样变或下鼻甲肿大,则鼻塞加重;③头痛:为钝痛、昏胀感,或为间歇性痛,症状较急性鼻窦炎明显减轻;④嗅觉减退。


体检 鼻腔检查鼻粘膜慢性充血,粘膜肿胀,中鼻甲肿大或息肉样变。中鼻甲相对应的鼻中隔粘膜肥厚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裂、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性分泌物。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X线鼻窦拍片或CT检查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有时可见液面或息肉的阴影,但以粘膜肥厚更为多见。CT扫描可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晰。但是鼻窦炎的诊断不能只依靠X片,尤其对粘膜增厚的诊断不能完全相信,如果两侧上颌窦发育不对称者,狭窄侧的外侧隐窝可显现粘膜肥厚的征象,在临床中根据X片显示的病变进行窦腔冲洗为阴性结果者也屡见不鲜。头颅冠状面CT扫描虽能精确的显示鼻窦的解剖异常和病变,但还必须结合病史,鼻内窥镜检查;才能较准确的诊断鼻窦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四、鼻窦穿刺冲洗或导管冲洗法上颌窦、额窦及蝶窦可经窦口置入导管进行冲洗,但操作较复杂,目性大,难获成功。目前这些操作已被鼻内窥镜检查所取代,仅上颌窦穿刺冲洗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一定诊断价值。五、鼻内窥镜检查对于鼻窦化脓性病变、鼻窦息肉和囊肿等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或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前应做常规检查,额窦检查采用70°鼻内窥镜于中鼻甲前上方额隐窝处,可见额窦开口,必要时可切除前组筛窦后查找额窦开口,可行穿刺冲洗或窦底开放插入鼻内窥镜。蝶窦检查,采用30°或70°镜于蝶筛隐窝顶部寻找蝶窦开口,在显像仪的指示下进行穿刺冲洗。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腔、鼻窦粘膜恢复正常。
2.好转:脓涕减少,头痛、鼻塞减轻,嗅觉好转。
预后
并发症 球后视神经炎;②慢性咽炎、扁体炎;③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④鼻窦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患有鼻窦炎的小儿易发生肺部感染和哮喘,称窦-肺综合征,
西医治疗 1.滴鼻或喷鼻药的应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或麻黄素呋喃西林液滴鼻、康鼻素喷剂喷鼻,收缩鼻腔血管,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和鼻窦引流。
2.上颌窦穿刺冲洗和向窦内注入药物如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或其他抗生素等。
3.排气置换疗法(又称变压替换疗法)。
4.抗变应性炎症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康宁克通-A40mg肌注。抗组织胺药的应用如开瑞坦10mg口服,每日1次;赛特赞10mg口服,每日1次;特费定60mg口服,每日2次等。
5.理疗:离子透入、超短波理疗、氦氖激光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
6.粘液稀化剂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鼻窦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一些高效粘液稀释制剂应用于临床,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强力稀化粘素等。该药为桃金娘科树叶提出的有效成分,实验研究证明可明显增加鼻及鼻窦粘膜纤毛的摆动频率,增强粘液纤毛系统的清除功能,溶解粘液,促进分泌物排出并减轻鼻窦粘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改善鼻窦的引流,发挥抗炎杀菌作用,稀化粘素胶囊每次口服1粒(300mg),每日2~3次,经长期临床应用对慢性鼻窦炎有肯定的疗效。
7.手术治疗
(1)传统的鼻窦手术:包括上颌窦根治术、上颌窦开窗术、鼻内筛窦切除术等。(2)鼻内窥镜手术:慢性鼻窦炎经保守治疗无效,经CT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发现有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的阻塞性病变和中鼻甲息肉样变、筛泡肥大等或窦内病变严重,窦口引流不畅,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量采用鼻内窥镜手术,包括根治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前者适合于病变范围广泛或已行反复多次的手术,不保留窦内粘膜和中鼻甲。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系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量保留窦内粘膜,并保留中鼻甲,清除窦口周围的阻塞性病变,扩大上颌窦和额窦等自然开口,建立以筛窦为中心各鼻窦通畅引流和鼻腔良好的通气功能。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1.肺经风热
治法:疏风通窍,清热解毒。
方药: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苍耳子9g,辛夷9g,白芷30g,黄芩15g,葛根15g,连翘12g.银花30g,甘草6g。如巅顶痛加藁本蔓荆子;前额眉棱骨及颞部痛为主者加川芎并重用白芷;流浊涕多者用马勃鱼腥草瓜蒌仁等;鼻塞重者加薄荷、白芷等芳香开窍之品。
2.胆腑郁热
治法:清泄肝胆,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6g,黄芩12g,柴胡15g,山栀子9g,泽泻15g,车前子18g,木通6g,当归12g,生地15g,苍耳子9g,石菖蒲9g,丹皮9g。若涕难擤出者,加皂角刺;若火热盛,头痛剧烈,烦躁易怒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3.脾胃湿热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方药: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加减。黄芩10g,滑石6g,木通10g,茯苓15g,猪苓10g,大腹皮10g,白蔻仁10g,苍耳子9g,白芷9g,石菖蒲9g。若脾气虚弱,可采用参苓白术散合苍耳子散。
4.肺虚邪滞
治法:温补肺脏,祛风散寒。
方药: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加味。人参(或党参)9g,荆芥9g,细辛3g,诃子6g,桔梗9g,鱼脑石9g,辛夷9g,苍耳子9g,白芷15g,石菖浦9g,亦可加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如有心肾不足表现,可加熟地、当归、枸杞子等。
二、、其他疗法
(一)滴鼻1.葱白滴鼻液:葱白取汁过滤,用生理盐水配成40%溶液。(《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2.鹅不食草乌梅、黄芩各9g浓煎取清液滴鼻。(《现代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
(二)吹鼻1.冰连散吹鼻:黄连3g,辛夷3g,冰片0.6g,共研细末。(《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2.肃窦散吹鼻:梅片3g,丝瓜叶粉30g,共研细末,取少许置指上,放于一侧鼻孔,按住另侧鼻孔,轻轻吸入。(《中医中药防治鼻病》)。3.鱼脑石散吹鼻:鱼脑石粉9g,冰片0.9g,辛夷花6g,细辛3g,共研为细末。(《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
中药 1.鼻渊舒口服液:详见鼻窒节。
2.千柏鼻炎片、鼻炎康、藿胆丸板蓝根冲剂等见鼻窒节。
3.双黄连口服液:一日3次,一次2支。清热解毒、抗炎、抗菌、抗病毒。急性期可用双黄连注射液
4.龙胆泻肝丸:一日2次,一次3~6g口服。清泄肝胆、利湿热。
5.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穴位封闭。
针灸 1.体针:主穴:迎香、合谷、上星、百会。备穴:攒竹、印堂、通天、风池、曲池、足三里等。主穴必用,配穴交替使用,每次选2~3穴位,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可据病情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等手法。
2.耳针:主穴取内鼻,额、鼻眼净点、上颌;配穴按辨证取相应脏腑点,捻转,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
3.穴位注射:取肺俞穴,注入鱼腥草或丹参注射液,隔日1次,3~5日为一疗程。
4.灸法: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宣通肺窍作用。取穴:颅会、巅顶、迎香、上星等。
推拿按摩 以食指按压、揉迎香穴,以拇指腹沿鼻翼两侧推、揉至产生热感为度,有扶正祛邪,通鼻窍的功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鼻窦炎取得了长足进展,由于近代医学对鼻窦炎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尤其对粘液纤毛系统和鼻窦免疫功能的进一步认识;CT在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功能性鼻窦内窥手术的广泛开展,中医药在治疗鼻窦炎中的重要地位等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一旦诊断明确应大剂量的应用抗生素配合中药治疗;进行必要的手术处理以防止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
2.慢性上颌窦炎,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片,应将上颌窦穿刺与中药治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3.具有鼻和鼻窦内窥镜手术适应症的病人应及时手术,以免延误治疗,手术前后均可应用中药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应根据鼻内窥镜检查和CT扫描检查,查明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窦病变性质和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4.西医的抗感染,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稀化分泌物促进鼻、鼻窦粘膜纤毛摆动的药物与中医药相结合可使大部分慢性鼻窦炎好转和治愈,免于手术治疗。
5.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治疗鼻窦炎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但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辨证施治的水平,简单的中药加西药治疗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只有在接受现代高科技诊疗技术的前提下又不断提高中医内含,发掘中医的宝贵经验,才能适应现代中西医结合的需要,并应制定鼻窦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丹溪手镜》、《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都对鼻渊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对本病的病证论述为脑漏、脑渗、脑崩、历脑、脑泻等颇多;但现代中医认为脑漏应为脑脊液鼻漏,以上有关脑渗、脑崩等病名,也应停止使用。早期医家多从胆热论证。明清以后则认为外感风、火、寒,内伤肺脾等致病,并认为本病多为热证,久病转为虚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