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radiation necrosis of jaw bone |
拚音 | FANGSHEXINGHEGUHUAIS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放射性颌骨坏死是在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时,应用大剂量放射治疗,颌骨吸收大量的放射能后活力降低,发生动脉内膜的损害使血管闭塞及局部营养障碍而致颌骨组织坏死。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颌骨坏死后遇有感染或外伤时,容易发生放射性颌骨骨髓炎。造成感染和外伤最多的原因是拔牙、颌骨骨折和牙龈粘膜损伤、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等均可诱发照射后颌骨炎症。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由于颌骨血循环受障碍,对感染的反应力低下,故死骨形成缓慢。因骨膜的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均受到放射性损害,故无形成包壳能力,因而死骨不易与健康骨分离,须经过较长时间才有死骨暴露,颌周组织发生瘘管溢脓。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及晚期两型。 急性期的症状一般属于继发感染,接受大剂量照射后的骨质,可保存放射能在静止状态数年之久,直到遇有拔牙创伤或感染时才出现症状。感染发生后有持续性的剧烈疼痛,时间可达数月之久. 晚期型在上颌骨有小块死骨形成,在下颌骨可发生大块骨质坏死。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检查早期有骨膜增厚,骨质密度增加,晚期可见死骨形成。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预防放射性颌骨坏死及骨髓炎的发生应注意照射时牙齿的保护及避免外伤和感染。外科手术治疗应彻底切除死骨。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