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keratosis pharyngea |
拚音 | YANJIAOHUAZHENG |
别名 | 中医:慢乳蛾,梅核,慢喉痹,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咽喉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咽角化症是由于咽部的淋巴上皮的过度角化,使其表面形成白色或黄白色的粒状物,大小不一。有时多个,有时单个,多数在腭扁桃体上。咽后壁、侧壁亦可发生,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病因未明,可能与慢性炎症或真菌寄生有关。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青壮年多发。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根据见征辨析,咽角化症系由痰浊凝结咽喉肌膜所致,喉核及咽后壁瘰疬之上生有芒刺状白点,可蔓延至舌扁桃体、咽侧及喉部。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痰浊凝结咽喉 证候:咽部异物感,粗糙感,咽痒、咽痛,可有声音嘶哑,咳嗽。喉核上有乳白斑点、刺状,角化颗粒牢固附于咽肌膜;可伴有倦怠懒言,纳呆便溏;舌脉可正常,或见舌淡、苔白、脉滑。 辨析:肺脾失调,内生痰浊,凝结咽喉,郁滞增生,生化刺角,形成角化物,且首犯喉核;痰浊久郁可化为痰毒,结于喉部或生白斑,或成岩状。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一般多无症状,可有咽异物感,咽干,不适感,发生于舌根者可引起咳嗽,多数病人在照镜时偶尔发现咽部白色点状而就诊。 |
体检 | 咽部腭扁桃体、咽后壁等处可见一个或多个白色或黄白色突出物,触之坚硬,不容易拔掉,不同于扁桃体表面的渗出物,周围无充血。有时在间接喉镜下发现舌根及喉部亦有同样白色点状物。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①化脓性扁桃体炎:咽部白色分泌物不硬,易拭去,扁桃体红肿;咽痛,发热,全身不适等。 ②扁桃体结石,咽白斑等比较容易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无明显的全身和局部症状,不影响病人健康,病因也不甚清楚,因此治疗无特殊。保持口腔卫生,改善健康状况对本病有益。局部拔掉角化物,基底用电灼术是比较简单的切除办法。若扁桃体上有较大或较多的角化物可行扁桃体切除术。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选方 痰浊凝结咽喉 治法:化痰消结,补脾益肺。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沙扁豆、薏苡仁、桔梗、半夏、山慈菇、夏枯草。声嘶者加蝉衣、大海。 二、其他疗法 1.吹药:冰硼散、吹喉散吹入咽部。 2.外治法:用镊子拔除角化物或烙之。 |
中药 | 牛黄解毒丸润喉含化:日3~5次,每次1~2粒。有清热解毒,消炎泻火的功效。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西医治疗重在改善全身健康,保持口腔及咽部卫生,根据此病与真菌有关学说,可用碘剂内服或局部涂敷,角化物可拔除或施电灼除去,局限于腭扁桃的多数角化物又伴扁桃体慢性炎者,可行扁桃体切除。中医认为咽部角化之产生,主要是胃火过盛,脾失腔运,因此治疗原则是健脾和胃,中西医结合治疗咽角化症的研究不多,重点是角化物除去及除去后防止其再出现。山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在口腔清洁的基础上,刮除角化物,基底使用YAG激光凝固,再选用板蓝根、鱼腥草、银黄、地塞米松等注射于咽部,取得一定的疗效,效果优于单纯角化物清除。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类似慢乳蛾、梅核气、慢喉痹等病证,故古人将其混在这些疾病中予以论述。但古人对咽喉角化症也有所观察,如《普济方》提到:"白斑点不一,如芥子大,或绿豆大,点上生芒刺。"《诸病源候论》中也有:"喉中生谷赠"的描述。这些描写很像咽中角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