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25 上课笔记 《灵枢.本神篇》
    

黄帝内经教程:《灵枢.本神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今天我们学习脏象的第六节,《灵枢。本神篇》,也就是教材的75页。这一篇是全篇选到教材里来了。我们教材把这一篇分作这样三段。1. 神志的分类与概念神,本篇不是讨论神的问题吗?所谓本神,本就是探求…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今天我们学习脏象的第六节,《灵枢。本神篇》,也就是教材的75页。这一篇是全篇选到教材里来了。我们教材把这一篇分作这样三段。

1. 神志的分类与概念

神,本篇不是讨论神的问题吗?所谓本神,本就是探求的意思,本神就是探求神,本是探求本源,主要是作为探求的意思。或者说探求神的本质,探求神的本源。用我们现代人,如果研究这个题目命题的话,大概应该叫做神的研究。

第一段是神的分类与概念。我先读一遍。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yin佚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下面串讲,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就是针刺的时候,针刺最重要的法则是什么呢?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先必本于神。这先必咱们教材有注释。《甲乙》作必先。作必先好像语气上更顺一些。就是针刺的重要法则,在针刺的时候必须要本于神。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首先要安静医生的心情和神志,因此这个神,包括了解病人的精神,和医生保持心情的平静与安静,聚精会神,这都是医生要注意做到的。所以我们教材注释当中也提到,此神主要指病人的精神,也包括医生的神气在内。因为医生只有镇静下来,心情静下来,神气才能充实,神气才能充沛,在诊断也好,在治疗也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在针刺,医生手在持针的时候,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这个时候神气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聚精会神的去针刺,效果会明显增高。如果你这扎的针的时候,东张西望的,这个疗效肯定是差的。其实,医生手在用这个针的时候,你聚精会神的去针刺的时候,应该说人的神气已经灌注到针里边去了。所以疗效很好的。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这是说是从针刺引出了神的重要性问题。下面其实要谈的呢,是谈关于各种神,或者说是神的分类问题。先从针刺引出神的问题。所以下面接着讲,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没问题,五脏主藏精嘛,血脉营气精神都属于精。或者的都属于精神一类。都是五脏所藏。五脏主藏神,五脏主藏精,我们就《阴阳应相大论》当中也讲过,讲《五脏别论》的时候也讲过,说五脏主藏精,五脏主藏而不泻。《阴阳应相大论》上讲“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悲忧恐当然属于情志一类,这里头情绪问题,总的来说也属于神的一类。所以本篇后边,下一段就谈到,喜怒悲忧恐的这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讲,从神志来讲,它都属于血脉营气精神,这是一类。尽管有血、脉、营、气、精、神,说成是六个。其实是一类。互相有影响,互相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可以转变,或叫转化。这我们在以后会逐渐提到的。血的产生需要有神气,气血充足了才能产生神,总体来讲,血脉营气精神是藏于五脏的。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yin佚离脏则精失”,yin佚是过分的意思,离脏就是离开内脏了。本来是血脉营气精神五脏之所藏,yin佚过乱了,什么过乱了?至其,这其是指的神志,神志过分的紊乱,就可以离开人体叫离脏。精神就会夺失,或者说精气就会夺失。失就是丢失、夺失。神志过分紊乱,就可以使它离开内脏,而使人的精气丢失。

魂魄飞扬”,魂魄都属于神的范畴里面的,飞扬就是不能藏了,本来魂魄应该藏于脏嘛,五脏之所藏,yin佚离脏就不能藏而飞扬,飞扬就是散乱。不能潜藏或叫散失,扬散。魂魄不能藏了而扬散,散失了。

志意恍乱”,恍乱就不调理了,不治,人的志意也不调理了。

智虑去身者”,智虑就是智慧和考虑、思虑。这些神的功能都要失去了。考虑问题也考虑不进去了。聪明才智也都没有了。想不出来了,散失掉了。说是出现这样一些个严重的情况,魂魄飞扬、智意恍乱、智虑去身,这人就等于没有用了。没有智慧了,没有聪明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说出现这样的严重问题,

智虑何因而然乎?”是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导致了会出现这些呢?

天之罪与,人之过乎?”是天的问题吗?是外界,是自然导致的吗?还是人的过错呀?是天之罪与,人之过乎?这个”与“是问词,现在的写法是“欤”问答,问词。是天之罪欤,人之过乎?是自然界造成的,还是人自己的过错呢?是最在于天还是过在于人呢?这是一个问题。其实,下面回答很清楚。这不是天而是人自己造成的。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岐伯回答说,天,对于我们人来说,或者对于生命来说,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来说,是什么呢?是德,它给我们的是德。这个德,也就是天德。天德对人体的作用是生机。给人体的生机,具体来讲,天之德比如大气,自然界的大气、雨露,这都是天给与人的。给人以阳气从而产生的生机。才有生命的发生和发展与壮大。说“天之在我者德也",这德是指生机。具体而言,包括大气、雨露之类,因为有了大气、雨露才有生机可言。所以什么上月球、上火星,在那不断的派飞船,到那看的第一个问题,有没有空气?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水?雨露啊,地球上有这些才有生命啊!“地之在我者气也”,地气,气就是指的地气,天德属于阳,地气属于阴,地之气主要是指的有形之物,包括饮食、水谷之类。具体而言,是饮食水谷之类。所以天德、地气,天给人的是德,地给与人的是气,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升,薄是相互结合,这个薄是结合的意思。就我们在讲“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的薄,也可以读成“迫”,也就是“搏”的意思。“搏”也就是结合的意思。搏结,结合在一起。德流气薄,天气下流,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结合。阴阳之气相合,才有生命,才有人。所以“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就是回答什么生啊?生是怎么生的?就德流气薄,阴阳之气相合而生的。什么不是问,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吗?那么先答的德是天德,气是地气。生是德流气薄而生。下面回答精。

故生之来谓之精”,生命的来源首先是精,先天之精,所以叫“生之来谓之精”,也就是先天之精。有先天之精才有生命。神是什么呢?具体或者概括的说,神,这都是讲的概念问题,本段不是研究神的分类及概念吗?概念,

两精相搏谓之神”,它这个概念就是这么个概念的方法,这么个归类方法。什么叫神呢?两精相搏,阴阳两精相互结合,德流气薄而生的薄,这两个搏(薄)的意思相同。阴阳两精相结合就产生了神,或者说就产生了生命,有了神才有了生命,或者说凡是生命都应该是有神,两精相搏谓之神。我们在讲《五脏别论》寸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时候,我还讲寸口脉要注意胃神根,说那个为什么神呢?说是一个寸口脉,特别容易了解先天元气,又容易通过又了解脾胃后天之气,我说先天之气,后天之气,这两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这个叫两精相合。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说寸口脉要观察神气。我说这是一种解释。之所以说这是一种解释,那么这也可以另外一种解释,两精相搏就是阴阳两精相搏而产生神。从生命的产生而言,它是讲的阴阳相搏。如果说已经生命,人体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它的神确实又需要阴阳两精,更需要先后天之精。就个体而言。生命之初是阴阳两精相合,生命之后,既有阴阳两精相合,又有先后天两精相合,人才有神。三天没吃饭,挺饥饿也没神。老年人肾气气虚了,肾精不足了,也没神。坐坐就打盹了。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随着神往来,也就是神动魂也随着动。神能静藏,魂也可以静藏,这是叫魂。魂的具体解释,我们过去曾经说过,也引证过张介宾的说法,魂,具体来说,它一般藏的时候是没有感觉的了,它不能藏的时候才出现了梦幻。游行,就是夜游,做梦,甚至于夜游。夜游就睡睡觉跑了。跑完了自己不知道。也许跑很远,也许干很多活,然后回来接着睡了,还有幻觉。幻视、幻听、幻触等等幻觉。幻触,就是触摸,老觉得有人触摸等等幻说,这都属于魂不藏的表现。教材注7,我们引了张介宾的注,“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下边就讲的什么叫做神?他说“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这是具体的神,因为神的概念,有若干个层次。光明爽朗,聪慧灵通,这是对神魂魄意志分类的神而言。“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动”,这个魂是随神而往来,所以临床上,比如这个人容易失眠,说心神不安,心神不藏,所以失眠,但是失眠的人往往睡着一会的时候,也是梦很多。睡少梦多,为什么?假设说我们睡眠使神能够安藏,失眠的话,神不能藏,心神不能藏,所以魂也不能藏,随神往来,他稍微一睡就很多的梦。人家睡得很好,睡得很踏实,心神很安静,梦也不会再多了。魂也能藏。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又是神的一种,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是“并精而出入”。这个精,也可以说是阴精,也可以说它是代指的形体而言。并精而出入,也是魄附于精,附于形体。形体强健,那么魄就充沛。所以形体和魄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我们汉语词里头还有体魄一词。它把体和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词了。“魄”是什么呢?它的表现是什么呢?张介宾有注,“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这个痛痒由之而觉也,痛痒,还有皮肤的冷热感觉,这些个所谓与生俱来的这些反应,这些感知,比如说,一晃,就要眨眼,小孩,婴儿,你一晃,他也知道闭眼。那个奶嘴搁在婴儿嘴里头,他自动就会吸,就会吮,这不是后天学习的,与生俱来的。这些个感知都属于魄的一类。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的概念给它定了一个什么呢?“任物”。任,就是接受,担任。对外界事物能够接受。对外界的事物,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感受到各种现象。能够自己有体会,能够有个认识。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心的功能。对什么事都无所谓,都稀里糊涂,那人是无心。心的功能太差了。心的功能本身就是细的,是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这才叫心,所以后来也有人解释,解释心,它的规定的概念不一样了,他解释它的特点,说“日有所新谓之心“。每天都要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要接触新事物。那才叫有心人,这叫心。这个所以任物,就是一样,任就是接受的意思,这是中国的汉语的传统话,说某人学习不用心,说这人没心没肺,从解剖上他肯定有心有肺,当然从这功能上他不行。魄也不行,神也不行。他也不留心学习东西。那不就无心,没心没肺吗?这话要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可能有些西方人就理解不了。这是中国的一个词,咱们医学上这么产生的。文化就这样。中医和中国文化是完全一致的东西。

心有所忆谓之意”,这个“意”也可以是追忆的忆,就是回忆、追忆往事,更主要的这个意是意念一动,或者意念一生,心中一动,这个事叫“意”。心不是所以任物的吗?对外来的事物,产生心理这么一动,这叫意。不是坚定不移,或者说这“意”,比如我们现在也常常叫做意向。这个意向可是并没成功的东西,只是有这么个意向。写在纸上了它还是个意向,不是个定型的东西。我也这么一动,你也这么一动,初步是这么个想法,没有成功。不是最后的决定买这叫意向。比如说我们同学之间,一看,他那衣服穿得不错,说我也买一个,你可能有这么一想,但是真买不买,那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再仔细研究研究,也许它不那么好看了。或者说我手头上的人民币不太现成,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商店里暂时它就没有,他就不一定跑到外地很远的地方去买,就是当时这么一想,这就叫意。所以我们常说有意无意,一般的说,意,要从内脏来说,刚才所说的,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意,藏于脾,叫脾藏意。下边那段要讲所藏之脏。五脏之所藏,意藏于脾。这意念一动。可是下边,志是什么?

意之所存谓之志”,这个意有了,存下来了。也不是定下来了。这个意就定下来了。定下来了是什么呢?这就叫做志了。当初又想学理工,又想学农,又想学医,最后定下来学中医了,学上了,基本上就是定下来了。树雄心立大志,开头是各种意都有了着,但是思想之后,某个意定下来了。这叫做志。坚定不移了。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为要到到自己的志向,必须要反复考虑,所谓反复计度,衡量,反复衡量怎么才能到达这个志向?比如刚才说我们学中医之前,定下来要学中医了,怎么复习功课?学中医要首先考试,考些什么?到哪去上学?需要作些什么准备?这些我能不能做到?我怎么才把这些做到?要反复计度,这叫“思”,就思考。为了完成、达到自己那个志向,进行反复的思考、反复的计度,这就叫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为你思考了,认真的思考了,想问题就想得比较远,所谓“由近及远,慕逆将来”。是呀,思考,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思考,思考得比较深了,那么就考虑到将来的问题,所谓由近及远,慕逆将来。将来我怎么样?我现在如何做?中间进一步如何做?将来又如何做?将来能够达到个什么?达到我的志向都需要怎么去做?这叫慕逆将来,谓之虑。就深入的考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考虑得很深入,考虑的很仔细,很成熟,这样在处理事物,在为人处世,做事也好,为人也好,所谓为人处世把,处物,处理事物,自然就是智慧。自然就显出智慧来了。因为你经过认真考虑的再处理的事,不是突然想起来了一个马上就去做了,没认真想,那往往是失败的,不成功的,缺乏智慧的。所以这叫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作为概念,最简单的、最概括的提法。《内经》里头就是这么说的了。所以这一段应该是熟记的。特别从“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往下,一直到本段之末,都应该是熟记或者是是背下来的。你说这是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咱们学中医也还是不能不记得,是吧。

故智者之养生也”,智者,有智慧的人,对事物经过周密思考的人,他们在养生的时候,怎么样呢?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首先把人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适应寒暑阴阳的升降,顺四时而适寒暑。因为四时之气不同,寒热温凉四季有变化,早晨,晨昏也有区别,这样的话,都应该适应这些变化,来调养自己的身体。将来我们在讲养生的时候,专门有一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四季,四气就是四季,调节自己的形体和精神啊。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适应。

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调和自己的情绪,而安居处,居住环境要安静,或者说安也可以做适应讲。适应自己的环境,这里是两方面,你说我要求最好的条件,这有时候达不到最好的条件,那你怎么养生呢?当然你就应该能适应这个环境。尽管这个条件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能够适应它。你能够比较平静的对待它,这也叫安居处,这是双方面的。既要选择合适的居处的地方,又要你在这个前提下,在自己的一定的前提下选择最好的。但是有一定的条件啊,作为个人还要能够适应这个环境。安,也可以做安心讲。安心,挺安静的能够适应这个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调节个人的情绪,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看什么都看不惯,看这也不好,看那也不好,到美国看美国不好,到日本看日本不好,到中国,看中国还不好,哪儿都不好,那你就肯定人也不好了。这人肯定不能成功。身体,就从养生来讲,身体也不会有利。哪儿都不好,那怎么活啊?情绪老是急躁的,或者是低沉的,因此呢,要调和自己的情绪,要适应外界的环境,安居处也有适应环境的意思。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节阴阳,调节阴阳,节制阴阳,节,可以有节制的意思。阴阳,广泛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阴阳,要有节制。具体的,教材的注释当中,也常常提到,这阴阳是指男女,就两性,节制性欲,好像从中医传统的理论上来说,对性欲始终是强调要节制的,才能对身体有利。而调刚柔,刚柔其实也是阴阳。刚者为阳,柔者为阴,这就更泛泛的讲阴阳。如果说前面那个节阴阳,是节制男女两性性欲的话,那么调刚柔,调节刚柔这是泛指阴阳,阳为刚,阴为柔嘛。这样的话,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如是,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是,不是当“这样”讲吗?当“这个”讲吗?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则僻邪不至,僻邪就是大的邪气,就不能侵犯人体,不至,就不能侵犯。因为什么呢?你做到上面那样一些,正气很充足了,血脉营气,精神全很充沛而调和,自然能够抵抗邪气的侵扰。也能够抵抗精神因素的刺激,你对一些个问题认识很透,那就精神上受到刺激相对就比较小,说如是则僻邪不至,那些个引起疾病的外来因素,都侵犯不了你。

长生久视”,视,就是活命的活的意思。长生久视就是长生不老,或者叫长寿。长生不老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是古人一直在追求的,长生久视,生命长久,用我们现在科学一点的概念,叫健康长寿。这一段就是讲的神志的分类,和它的概念,这概念就是非常概括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它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要求从“天之在我这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个要背下来。作为我们当中医必须背下来。因为这是中国话,中国人说话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中医就更应该熟悉这点。这段我们就串讲完了。

【理论阐释】

翻过来,67页。

1. 关于神的概念

神的概念问题是很复杂的,有的人写论文,就写一个“神”也写几万字,写几万字好像还没写全,所以咱们这里头,只是从中医这个角度而言,作为一个概括的提法。主要是神指三个方面。

  1. 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在《内经》里头也常常把它叫做神。而且引了《天元纪大论》说“故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你看,在我们古代变和化的概念不同。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变、化两个概念不一样。产生的时候叫做化,发展到极点了那叫变了。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这个神就是指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不测虽然是不测,测不很清楚,永远不可能完全测清楚,自然界的规律,但是知道那是有规律的,那个规律就称之为神。所以说它是指的运动变化的规律。
  2. 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生命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引证了《灵枢。天年篇》“何者谓神?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以成,神气色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它说什么叫神呢?它说那些都全了的那就叫做人。实际上那都全了,那才叫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自然就有神。所以我们诊断上看眼神,摸脉、切脉还要切神,听音声也是听这音声有没有神?看面色、看眼神都要考虑神啊,所以这是生命活动的现象的高度概括。一看有神,这人有神,有神当然最容易看的当然是先看眼睛有神,其实面上也有。甚至音声、呼吸都可以看出有神无神来。生命的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笼统说,那叫有神。这是第二点。
  3.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特别是本篇所讲的神魂魄意志思智虑,这主要的是讲的神。这都属于神的一类。

这是关于神的概念,我说是很复杂的,这里对《内经》关于神的总体的作一个概括,它是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当然再具体的分,什么叫魂?什么叫魄?那就本篇讲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等等等等,那是具体的,神魂魄意志的的具体的概念。

2. 思维活动的过程

思维活动的过程,整个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心的主导下,由五脏配合来完成的。这个没问题,所以本段也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虚,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它是从心开始下来的。说是在心的主导之下,由五脏配合来完成的。但是它有不同的阶段,《内经》把整个思维过程,是用这五个阶段划分的,就是意、志、思、虑、智。对这个思维过程的论述,和现在心理学说表达的认知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是十分相似的。就是在《内经》那个时代,2000年前,我们《内经》对于这个思维活动过程的划分,和现代心理学的划分方www.med126.com/kuaiji/法,非常近似。当然现代心理学,那是时间很短,几十年的事。

【临证指要】

1.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77页。强调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问题,首先说,在针刺以及其他的治疗过程当中,都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神气的作用。神气的作用,一个是调动病人的神气,只有病人的神气发挥作用,才能够有疗效。不管你是针也好,药也好,其他方法也好,其他治疗方法也好,必须要通过病人的神气,才能达到治疗作用。因此医生应该尽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神气。第二是医生的神气。刚才我说过了,医生必须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去治疗,去诊断,脑子里不能想着其他乱七八糟,很多很多东西,全不能想,只想到有关这个疾病的问题。诊断问题,治疗问题。怎么样采取治疗,采取什么?是补是泻?是调,是其他的什么法?针刺治疗、按摩治疗、药物治疗,一切治疗都应该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去进行。那样才能有效。或者说那样效果才能好。这个从《内经》的理论上来看,一切治疗措施用到人身上,病人身上,都需要通过病人的神气气作用。如果病人神气和你治疗措施没有反映,那你再高明的治疗技术,也没用,也是白费。所以基本观点叫做“病为本,工为标”。病人,病人的神气那是根本,工是医生和治疗技术,那是标。这是医护、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医患关系。《内经》一再强调的观点。

临证指要第二个自然段有引证了《www.med126.com/wszg/汤液醪醴论》的“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病人的精神不行了,志意也已经乱了,所以治疗效果是不可能好,刚才我已经谈到医患关系问题,这个作为中医医生,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医生,把我们自己,和我们所有的治疗技术,那绝对是第二位的东西。没有病人的正气,你再高明治不好病。所以严格的说,这个病治好没治好,是看人家病人本身正气如何?他能不能有神气存在?没神气了,谁也治不好。所以医生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这个人活着的,你治错了,把人治死,有可能,如果不认真,不集中精神,不仔细考虑。但是不能起死者,对死人,谁也治不活了。因此,不要把医生的地位,摆到病人之上去,那是绝对错误的观点,错误的想法。

78页,关于先必本于神的问题,我们在临证指要上,又提到临床上要以察神治神为首务。首要的任务。具体方法提到了,

  1. 要察病人之神,观察病人的神气,了解机体状态。这个察神是很多方面,刚才我说了,看形体,看脉象,看眼神,看面色等等。所以引证了原文的话说,“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这个态是各种状态,机体的各种状态,看看有神无神了。
  2. 调动病人之情,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医生配合。
  3. 医生用目光制约病人的心理活动,促进其气血流通。这是将来我们在讲《素问。调经论》的时候,就有这个。你那给他针刺了以后,有的病人,少数病人是这样,你给他针刺了,他精神特别不集中,他不定想什么,甚至有人还听着音乐呢!你那给他针刺,这不行。一定要制约他的精神,用什么制约?用眼神制约病人。你用针刺之前要制约住病人。让他精神很集中。你再针刺效果才好。医生当然不能主动的跟病人聊其他问题,说其他的无关问题,即使你不问他无关问题,有的病人他自己就不集中精神,当然那是少数。所以目光制约他的精神。
  4. 调整医生的神气。教材还引证了《素问。宝命全形篇》原文的话,“凡刺之针,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真,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内外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经气已至,扎针的时候,经脉之气已经到达了,针刺的时候,“慎守勿失”,医生要守住这个精气,“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针刺的时候,你要想做到非常谨慎,好像如临深渊,手里握着这个针,不要轻飘飘的乱动,要好像手如握虎,不可放松它。神无营于众物,医生的脑子里头,要非常的集中,而不要装了很多其他的东西,众物都在你脑子里转啊,你还怎么给病人治病?所以要求医生也要凝神定志。

这是关于神,先必本于神,在‘临证指要】方面提出几点。


[完/50:27]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